中国海外留学生的爱国成长路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12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漆菲发自北京 从去年奥运热火的8月到时下炎炎的夏日,这一年走来是风风雨雨的一年,许多中国海外留学生如此感慨。从保卫北京奥运火炬,到今年的法国圆明园兽首拍卖、剑桥大学“掷鞋事件”、与“7·5”事件相关的国际事件……在这些中外交往的大事件中,不时闪现着一个特殊群体的身影: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们,他们的爱国热情得以张扬,他们的对外交往之道则不断积累、日趋成熟。在一年多的历练后他们关于“爱国”的想法和行动也在渐渐改变。
用沉默对抗热比娅
“你越搭理热比娅,她就越闹腾。”堪培拉大学学联主席谢清风对于“疆独”头目热比娅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上的表现有点不屑。在得知热比娅获得赴澳的签证后,留学生之间就商议好“集体不行动”。
8月8日晚,热比娅出现在纪录片《爱的十个条件》的放映现场。据法新社报道,会场外,一些以中国留学生为主的反分裂者挥舞条幅,期间有一名示威者与“疆独”分子发生冲突。不过,恐怕这样的抗议规模并不能让热比娅“如愿”。
针对热比娅在澳大利亚的作秀表演,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普遍认为,这是热比娅利用一部分澳大利亚人对中国不了解的心理,借机进行的炒作。所以,留学生们也商定,不搞大规模的抗议以免沦为热比娅的话柄,反而助长了她的声势和气焰。
爱国不是“一锤子买卖”
相比之下,一年多以前,“谢清风们”是激情四溢的。作为北京奥运火炬堪培拉传递保卫活动的主要组织人之一,谢清风每每谈起这件事情都无比自豪。这座坐落于格里芬湖岸边,四周森林环绕、优雅秀气的年轻都市在2008年4月24日这一天充满激情。当时他负责的区域是火炬传递的终点站,区域不大却挤满了2.5万到3万人。“堪培拉一长途汽车公司的汽车全部被我们包光,长途休息站的麦当劳也被一扫而空。”谢清风谈起当时场面时如此形容。
去年4月的圣火传递事件某种程度上也让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空前团结,他们组织了游行以抗议那些干扰圣火传递的势力和行为。在法国攻读传播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四月之友”协会秘书长蔡印同还清楚地记得,有些热血青年忍不住冲上去跟“藏独”分子扭成一团……
“不过,激烈的行为只是特殊形势下的需要。”蔡印同分析道,毕竟这不是中国人的处事风格,而且也容易给反对势力留下把柄。而经历这一年多,对于如何表达爱国情怀,蔡印同认为最重要的转变是寻求如何长期有效地影响当地人,而不仅仅是抗议游行这类短暂的“一锤子买卖”。“我们并不指望能够一下子说服别人,而是通过对话、沟通给他们多提供一个观察角度,告诉他们真实的中国是何模样。”他说。
2009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剑桥演讲时遭遇不愉快的“掷鞋事件”时,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的研究生常非凡也是目击者之一。“掷鞋事件”最初也点燃了他和其他一些中国留英学生的愤怒,但在那位肇事的德国学生认错道歉后,华人学生原定在庭审当天的请愿活动也就此取消。留学生的冷静没有让事态扩大化,也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以对话代替对抗
“不是旅居在外的游子,怎么能体会对家乡的那份眷恋?”几位受访的留学生对此感慨良多。经历了几桩大事件,海外留学生们血液里始终澎湃着爱国的激情,不同的是应对策略的调整。
7月的一天晚上,巴黎市中心蒙巴纳斯车站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内,一场积极热烈的讨论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次沙龙主题是“新疆骚乱与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由中法民间青年交流组织“四月之友”协会主办,并邀请了法国各界人士以及媒体参加。与会人士认为此活动“有助于加深对相关事件的认识程度,扩大中法民间的相互理解。”
协会秘书长蔡印同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法真正了解对方的人很少。”在他看来中法矛盾的产生并非由于根本利益冲突,而是更多源自双方沟通和互信不足。
去年4月19日,中西方隔阂最深的时刻,正在法国里尔读商科研究生的李洹,在巴黎共和国广场用流利的法语发表演讲《不能让祖国受委屈》,如今作为“四月之友”主席的他,在协会成立后表示“我们需要滴水穿石地消融中西方民间隔阂”。
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法国方面的注意,蔡印同和协会另一名成员接受邀请,于4月底以个人身份前往法国国会,为法国国防部、亚洲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中国外交和中法关系做了主题报告。“我想法国智库会乐意听到这么直接的、来自中国民间的声音,而我们也希望能影响到这些对法国决策有影响的‘意见领袖’。”
而谢清风和常非凡所在的学生组织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多场“剑桥中国高端论坛”将于近期举行,国庆60周年之际,也会举办相关展览以及辩论会。在常非凡眼中,随着新的全球格局的逐步形成和依旧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和环境,中国还是会面临难以避免的冲突和挑战,“时代要求我们不止于做爱国留学生,更应投入到增进中西方沟通理解的工作中去。”常非凡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