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留学实录:想家不再是梦

留学实录:想家不再是梦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10-09

  盖莲香,1990年留学法国,1995年回国,现为法国电力公司国际部北京总代表处助理。                
  
  打电话和莲香约定下班后采访,她告诉我,得先跟先生说一声,听听他的意见。"这也要先生批准吗?"我笑道,不由暗暗感叹莲香不经意流露的浓厚的家庭观念,这让我很难与想像中接受了多年欧洲文化熏陶,干练爽快的外企翻译莲香联系在一起。
  
  恒基中心12层的一间会议室里,我见到了穿着白色羊绒毛衣,未施脂粉却也别有风致的莲香,她让我感到轻松而从容。在很融洽的气氛中,我和莲香聊起了她在法国留学的那段经历,以及她的情感,她的生活…… "我的法国朋友都很不理解,中国人的婚姻怎么会如此牢固?"
  
  莲香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后来在东北大学做法语老师,1990年,她被国家公派到法国留学进修,享受法国政府奖学金。这一年,她的儿子刚6岁,同在东北大学任教并已是处级干部的丈夫成为了"留守男士",独自承担照看儿子的重任。
  
  为了拿下一个法国的学位,一年之后,莲香打算继续在法国攻读法国语言文学的研究生。因为这是她自己的决定,所以到法国的第二年,莲香开始了几乎没有周末和礼拜天的半工半读的自费留学生活。白天,她得照顾一位法国老奶奶的日常起居;晚上,她得去法国的中华学校教授法文;只有下午的时间,她才有机会去拜访导师、查阅资料、准备论文。 在法国这样一个浪漫而又热情的城市,我感觉莲香的留学生活多少有些像苦行僧。莲香自己也说,经常有法国朋友问她,一个人这样艰难,她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们不明白中国人的婚姻怎么会如此牢固。也许是怜惜这个勤奋的中国女孩生活的不易,也许是希望莲香能留在国外过得更富足的美好愿望,就在莲香准备论文冲刺的时候,法国老奶奶提出给莲香介绍当地一位有才有貌有钱的法国男人。
  
  "那你见了吗?"我忍不住问。
  
  "肯定不能见呀,"莲香不假思索地答道,"要是那样,不就意味着你已经认可这件事并愿意去尝试吗?如果我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我可能会考虑;但我已经成家了,我就不会再想其他,毕竟每个人选择的路是不一样的。通常要留在法国,要么是政治移民,要么通过假结婚,这些对我都不可取。而且像这样留在国外,也太自私了,会连我自己这关都过不去的。"
  
  "当然,我也看到不少结了婚的人,到国外以后,婚姻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能理解他们,但我个人认为,这只能说明他们以前的婚姻夯得不是特别实。如果婚姻的基础牢固,是能够经受时间、空间考验的;不过,这得需要彼此不断地交流、沟通,为婚姻输送新的养分。" 对这一点,莲香有着切身体会。毕竟,关山迢迢,时空阻隔,长年分守异国的夫妻,有时候,一个电话、一封信、一句话往往都流露着两个人暗暗的试探和牵挂,其间要说没有一点误会、猜度也是不太可能的。 "有一次,我先生在信里写给我一句话"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当时我一看到这话就琢磨:是不是他觉得我在国外的生活很滋润、很浪漫,才这样写呢?这样想着,就觉得心里特别的委屈。"莲香回忆说,"那时候想到他在国内一个人带着孩子很不容易,所以我从来不告诉他我在国外受的苦。收到这封信后,我反复思考了好几天,在给他的回信中讲到了我在国外的真实生活。有时,自己的难处一点都不说,就容易产生彼此的猜测;适当的说一些,他反而会更体谅你,说开了以后,误会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正如莲香自己所说,"可能还是我们两个人谁都不肯轻易地放弃对方吧",对家庭的尊重以及对感情的珍视,使得他们聚少离多的婚姻这么多年后依然历久弥新。回国后,莲香出于工作的需要又一个人在北京待了两年,直到1998年丈夫作为高科技人员带着孩子最后调动到北京,他们才真正一家团聚。如今,她的丈夫也经常有出国进修的机会,而且就在今年9月,便要奔赴法国公派留学一年。"你也放心他吗?"我问。 莲香笑道:"没什么不放心的,他的家庭教育、他的为人等等各方面决定了他的行为。当然,就算他有一天真的不再喜欢我了,或说是变得坏坏的,我也不会为他遗憾。毕竟,我是一个独立的女人。但我相信他不会,在这一点,我对他还是有把握的。而且,现在我们一家人都生活在一起,很幸福。"
  
  "外企更多的是知识的挑战,而不是年龄。"
  
  在法国读完硕士研究生后,一次特殊的机会,莲香放弃了打算继续申读的博士学位,就职于一家法国公司并回到了中国。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奇怪她有机会留在国外为什么还要回来。但莲香很清楚,只有回国才能圆自己多年来魂牵梦绕的思乡情:她的丈夫、她的孩子,还有她的专业--作为沟通两国"桥梁"的翻译工作,都等待她的归来。莲香笑言:"既然,我自己的小家是这样的需要我,而"大家"也不是不需要我,那我为什么不回来?!"
  
  莲香已是年过40的人了,在外企充满青春面孔随时面临淘汰的紧张、忙碌的生活中,以莲香这样的年龄能够独挡一面的,并不多见。但压力依然是有。虽然,留学的经历使莲香比别人对法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更多更深的了解--这是她不可替代的优势;可同时,电脑、英语等等新的技能和知识仍是对莲香的挑战。
  
  莲香是个不服输并且敢于接受挑战的女人。为了更能熟练掌握电脑,她坚持去电脑大厦上电脑培训班;她的二外是德语,可用的不多,面对早以作为通用商务语言的英语,她又以极大的毅力完成了自学;出于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设计,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去年底,莲香又通过了副译审的职称评定。
  
  "外企更多的是知识的挑战,而不是年龄,"莲香很明白这一点。她说,法国有句话叫"好做才不怕说。"她相信无论什么样的挑战或压力,只要你把自己该做的那一份做到了,你就能任人评说而无愧于心。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特有的优劣之处,在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相互熏陶下,莲香常常希望自己能够将这两种文化融汇贯通得更好。而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机遇和能力,对此,莲香深有感触地说,"人应该活得主动一些,要学会去设计自己;只有这样,在机会来的时候,你才有足够的准备去抓住它、把握它。"
  
  "只有在中国,想家才不再是梦。"
  
  在法国的时候,思乡与想家是纠缠在莲香心中挥不去,抛不开的一抹愁云。想儿子的时候,她会花96法郎买张只能打几分钟的磁卡,只为听听儿子叫上一声"妈妈"。1992年,莲香第一次回国休假,可是母亲的印象如此模糊,7岁的儿子居然有一天半的时间都没有亲近母亲,这让莲香既委屈又伤感。
  
  而在单位管着一百多号人的丈夫,既当爹又当妈的难处,也让莲香牵肠挂肚。对家庭、对丈夫、对孩子,远在异国的莲香有着一种难言的愧疚。她知道,只有回家,才能驱散夜夜出现的家的梦境。
  
  法国是一个浪漫、古典,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莲香习惯那里的生活节奏、饮食方式、语言环境;但是,莲香同时也很明白自己的根不再那儿。初回国时,语言环境的骤然改变,让几年来完全使用法语的莲香着实有着好几天的"语言饥渴";而且看到某些国人事实上存在的素质较差的现状,也令莲香颇不习惯;但这些比起一份适合她的工作,尤其是家人的重聚来,都显得微不足道了。今天的莲香很满足。
  
  如今,莲香仍然保持着不少在法国的生活方式,每个周末都会为自己、为家人做上几顿西餐。在这一点上,和她同为大学同学并也学法文的丈夫和她很有默契,他们的儿子也对西餐情有独钟。
  
  "想过要将孩子送出国吗?"我最后问莲香。
  
  "现在还没这样想过,而且我觉得目前国内的教育水平也并不比国外差。如果孩子自己有自理自学能力,他在哪儿都会很优秀;但如果他还根本没法管理、控制自己,就硬把他送出国,他也并不一定会成功。毕竟,我在国外生活、工作这么多年,我觉得在国外生活也不是特别容易的一件事,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的奋斗,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我常常告诫孩子,你只有自强才能不息,只要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