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服务 >> 移民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移民新闻) >> 细说移民华人家庭“代沟”

细说移民华人家庭“代沟”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9-24

        东方传统与西方文化之间,汉语与非汉语之间,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种种因素的总和,使得原本不移居海外也会遇到的“代沟”问题出现了一些新因素,也增加了消除代沟的难度。

  移民到国外后,如何与下一代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为人父母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美国《星岛日报》日前对移民海外的华人家庭及教育专家做了一些采访,汇集了在美、英、加、澳等地华人移民家庭的一些共同问题。

  加拿大:爱不得法不会快乐

  很多父母以为,他们放弃原居地的高薪厚职和舒适生活移民加拿大,完全是为了下一代,但子女的表现却未如理想。这些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徒然令子女留下阴影。

  儿童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冯琦表示,移民要承受生活、经济、语言以及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家长牺牲愈高,对子女的期望就愈大。两代之间的磨擦与冲突如果恶化,一旦子女等到18岁离开家庭,部分家长就会崩溃。

  父母要求太高,会令儿童丧失自信心。曾任多伦多教育委员的谭润棣认为,成功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学业成绩,教育是要培养个人有独立的人格。

  移民的第二代接受本地教育,很容易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但家长仍然停留在高高在上的心态。谭润棣说,父母应该反省,多了解环境。子女到了十一二岁的反叛期,更要特别小心;如果感到两代人沟通有困难,不妨让亲友从旁协助。

  冯琦指出,中西文化对儿童的认同有很大差别。西方文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并且着重个人发展。父母认为关心是爱,每事必管,怕子女犯错而事事代为做主。在学校和社会都被平等对待的子女,自然就觉得不被尊重。子女抱怨父母只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却以框框限制心灵的空间,于是他们出现反抗的情绪。而且过度关心亦会令子女无法从错误中学习,因此华裔儿童在认知和心智成长方面都较西方儿童慢。

  她说,部分家长较缺乏公德意识,接受西方教育的子女就有更强的团体意识、公德心和同情心。假如子女对父母的行为感到羞耻,就不愿意与父母交谈,亦不会尊重他们。家长必须融入社会,学习西方文化,进行自我教育和提升,才不会与子女的生活格格不入。

  澳大利亚:“代沟”并非不可逾越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华人移民家庭中的“上一代”,多数在移民前于祖籍国生活了颇长的时间,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认可根深蒂固。移居海外后,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上,他们较多是既保存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国粹,又乐于接受西方文化的精华。但作为他们的子女,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出生的“ABC”们生于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在接受澳大利亚“西化”教育的同时,一般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认知较为困难。除了语言障碍之外,在他们生活成长的过程中,能否有效地接触并运用中华文化,家长是否为他们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英国:多沟通多解释

  据伦敦“华人心理保健协会”的报告显示,对移民英国的华裔家庭来说,两代的代沟问题比一般人的想象来得微妙、更难处理。

  协会访问了5名年届16至18岁的华裔青年,他们均是在英国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裔移民子女。

  报告说:“传统中国文化将敬老放在重要位置,这个观念有令老一辈难于接受‘他们会错’的事实。另一方面,我们惯常指望生活在西方的年轻人挑战旧观念及求创新。他们很难明白为何老一辈如此固执、愚昧及不肯承认错误。”

  对于那些在英土生土长、接受西方教育的年轻人,要他们完全理解父母的思想态度当然不容易。报告说,受访青年普遍觉得父母对他们的学业过分紧张。他们担心子女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竞争。结果在子女选择学科可能会尽力影响他们的决定。“华人心理保健协会”的报告认为,要搞好两代之间的关系,华裔子女应更深入了解及体会父母以往的成长背景。

  温哥华市:孩子长大后会感激父母

  对于移民温哥华已13年、来自中国香港的DAVID来说,与两个子女之间的代沟一直是令他头痛的问题。

  DAVID的大女儿今年17岁,就读卑诗省顶尖的私立女校CROFTON HOUSE;小儿子今年11岁,就读私立天主教小学。两个孩子功课很好、课外活动表现亦极为出色。

  他与孩子闹僵时孩子们会突然冒出一句:“DON’TEXPECT ME TO BI CHINESE!别指望我会做个中国人!”对孩子们来说,做个中国人就是与众不同、是他们朋友眼中的“非我族类”,难以和别人打成一片。他认为在北美长大的孩子自我中心特强,要求许多自由和权利,但却较少顾虑和体谅别人:“举个例子,他们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开始与朋友仔煲电话粥,不会考虑这样做会骚扰到家人。”

  本身毕业于夏威夷大学、喝过“洋墨水”的DAVID说,他不认为代沟的问题可以解决,做父母的只有希望有朝一日孩子生活经验丰富了,最终明白父母的苦心。

  另外,岁时举家从香港移民温哥华、目前在温市一家商业促进会任职的关嘉丽说,她和妹妹若约会非华裔或非亚裔的男友,父母一定会不高兴。

  关嘉丽说:“幸运的是,父母从未强逼我们去做一些我们不喜欢做的事,虽然他们一向高度建议我们上大学。就算我在大学时主修心理学,他们也不反对,只是对心理学可以引我走向哪一类的专业前途感到很好奇。”

  从忙于寻找身份认同、建立自我形象的青涩日子走过来,关嘉丽说现在的她愈发能体会父母当时为什为常常把“中国人不会做这样、中国人不做那样”挂在嘴边,亦明白到这些始终是她的文化背景的一部分。就连小她一岁、和白人结婚、现住国外、但当年同样反传统的妹妹,也会不时打长途电话回来,问母亲中国人如何过某某节日的问题。所以,关嘉丽认为当孩子长大,尤其离开父母独立之后,对父母当年的管教方式会心怀感激。

  旧金山市:培养亲子对谈习惯

  旧金山市列治文区心理辅导中心主任李伊洄博士强调,“文化差异”是造成华人家庭代沟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她也建议华裔父母应该更耐心倾听子女的心声,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李伊洄博士表示,华裔家庭普遍面对的问题包括:沟通方式出现问题、文化冲突、没有时间进行沟通及谈话、父母无法找到有效的谈话方式与子女交谈、利用子女作为夫妻之间的传话筒、不愿耐心倾听子女心声、使用非语言的负面沟通方式,还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共同的语言等。

  李伊洄博士分析道,由于很多华裔移民父母都没有太多时间与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两者之间也缺乏合适的谈话主题。许多华裔子女都埋怨自己的父母太喜欢拿他们与其他人的子女作比较,或者是非常唠叨、?嗦,令他们感到不耐烦,或因语言所限无法真正充分沟通,因此出现代沟。

  为了解决华裔家庭之间的代沟问题,李伊洄博士建议,父母应尽量找时间与子女聊天交谈、培养固定的亲子对谈习惯,并尽量谈论亲子之间都有兴趣的话题,适时给予子女建设性的评论与建议,并让子女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赞美代替批评、倾听子女心声、表达对子女的关怀、以温暖及充满关心的方式来进行诚挚的谈话。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