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9-22
朋友从国内来小游,住在我家。他说,你家是我在国外看到的中国文化保存最好的家。他恐怕也没去过别人的家,所以他说的话不能算数。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住的那个屋,床头地上到处都是中文古书,连洗手间也有好几本。
太太说,你在中国天天看外文书,到了国外天天看中文书,整个一黑白颠倒。
想想也是,一门心思只读中文书,好象真是到了国外以后才有的习惯。
因为什么?因为想家。
有些人, 生养他们的那片土地,就是他们生命情感的源泉,只有把双脚深深地插在里面,才能得到生命的血液;而一旦离开,生命之花就会枯萎。
我就是那样的人。其实加拿大什么都好,可我却总是要想家,故乡的泥土粘着我的心,走得越远,扯得越疼。
那一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哟!
于是只好一本接一本地读中文书,那是维系我和母亲的脐带,我需要不停地靠它补充营养。
今天的主题是爱国,我为什么要莫名其妙抒这么一段情,弄得别人牙酸?因为我怕挨骂。我的某些观点,不一定对愤青们的胃口,搞不好骂我个狗血淋头。所以先表明一下态度,本人也是爱国的,而且爱得很深。
爱国这个主题,可谓是海外华人的心病。有人说,人都走了,还奢谈什么爱国?好象出了国的人都没有资格爱国似的。还有人说,到了国外还谈爱国,身在加营心在汉,加拿大你放在什么位置,你能同时爱两个国家吗?
诸如此类的尖锐问题一出来,很多人顿时灰头土脸,明显底气不足。我有一个朋友,迟迟不肯入籍,理由很可笑:就是举不起那只向女王宣誓效忠的手。唉,古书看多了,怕被人列入《贰臣传》。
其实,这些顾虑都是多余。
一个人如果只爱自己,我们说他自私;一个人如果只爱自己的国家,我们说他爱国。其实,站在天下大同的角度来看呢,这还是自私,一种可以接受的自私。
中国文化归根到底,其实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我们有很多家喻户晓的句子,其实都是以“爱天下”为出发点的,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等等。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最终也是为了平天下。他周游列国,推行德政,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哪里能够让他推行德政,哪里就是他的国家。
富兰克林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Where liberty is, there is my country)如果这话换成孔子来说,就成了“那里有德政,那里就是我的祖国。”
这些伟人们的境界,一般人可能还达不到。因为他们早已超越了国界,他们追求的,是“普世价值”,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们还是以孔子为例。孔子的学问,一本论语,洋洋万言,归根到底只是两个字,他的学生曾子总结的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个忠字,一个恕字,就包含了孔子之道。
何谓忠?诚心尽力为忠。做人要诚心尽力,这就是“普世价值”。当然,如果你把它局限在“忠君”上,而且不管好君坏君都忠,那就不是“普世价值”了。其实中国古人并不提倡“愚忠”。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你礼我就忠,不礼我就不忠。一直到汉代,马援还敢对光武帝刘秀说:“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选择是双向的。“愚忠”思想,那都是朱熹以后的流毒。
何谓“恕”? “恕”从“如”从“心”,也就是将心比心的意思。孔子自解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普世价值”。西方不也有这么一条金规吗,Treat others as you want to be treated。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人家。
我们再来看看《论语/里仁》里孔子说的一段话:“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无适无莫,我们现在是当成语用的,意思就是,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绝对的“是”(适),也没有绝对的“不是”(莫),一切要看它符不符合“义”。也有人将“适”和“莫”引申为亲与疏的。言下之意,只有“义”才是判断事物的标准,其它如地域、亲疏、党派,都不能作为标准。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还是“普世价值”。“义”者,“宜”也。我们有个成语叫“见义勇为”,其实反过来,见不义,则不必勇为。他“宜”,是正确的,不管他是哪国人,哪个党派的,都应该赞同他;他不“宜”,即使是你的同胞、亲人、一个党派的,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地站在他这一边。
孟子在《离娄章句下》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即使答应别人的事,如果发现不“宜”,宁可失信于人,也不能再做下去。
哇,中国人可是信奉“言必信,行必果”的哦。而且这话是孔子说的哦。孟子为什么要跟孔子唱对台戏呢?
其实孟子没有跟孔子唱对台戏,是我们后人学业不精,没有完整理解孔圣人的话。
笔者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记者问法国驻中国大使,他最喜欢的中国格言是哪句,这位仁兄的回答就是:“言必信,行必果。”
你看,我们学业不精,竟然把人家外国人也拐到沟里去了。《论语/子路》里的原文是这样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eng)然小人哉!”
硁硁,是敲石头的声音,表示一个人很固执。孔子的意思是,如果言必信,行必果,那你只不过是个固执倔强的小人罢了。也就是说,孔子根本就不推崇“言必信,行必果”。你答应哥们去帮他搬家,结果发现他搬的是别人的家,这时候你就不必“言必信”。
我们来看最后一个例子,也是《论语/里仁》里的。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唯德是从, 小人才怀一土之见。君子以法律为准绳,小人才为一点恩惠而枉法。当然,这里的小人并不是什么坏人,就是一般的平头老百姓。老百姓恋乡怀惠,很正常嘛,只是境界不那么高而已。
好,按照老夫子的教诲,那我们在爱国这个问题上,其实也应该“唯德义所在”。中国是对的,作为炎黄子孙,当然应该支持;如果中国是错的呢,我们有没有批评的权利呢?现在我们有些海外华人,一听到批评中国的声音,好象被别人挖了祖坟似的,不管义与不义,马上群起而攻之,你人多势众,人家吓得禁声了,但心里能服吗?这样做是不能赢得别人尊重的。我认识多伦多的几位时事评论家,由于发出了一些“异声”,就经常遭到一些自诩“爱国者”们的攻击。中国古代的一些谏臣,即使他们说错了话,皇上也是不追究的,广开言路嘛。这几位时事评论家,在古代可谓诤臣,不要说他们说的是对的,即使不对,听听又何妨?有则改之,无则加免嘛!
那你可能会问,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对错呢?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双重标准,你认为对的,我认为错;我认为对的,你认为错。立场不同,标准也不一样。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但那都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地域、政治及宗教成见。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具备一些超越这一切的“普世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怎么形成?我的答案就是修身。中国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功就是修身。修身为本。就象一棵大树,根没扎深,怎么能枝叶繁茂呢?只有把身修好了,才能齐家;只有把身修好了,才能治国;只有把身修好了,才能平天下。对我们平头老百姓来说,只有把身修好了,才能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听的进不同意见。这样,即使你不同意一个人的观点,也会采取“君子之争”,不至于搞人身攻击,做“小人之争”。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感叹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哉!” 如果孔子的大道不得推行,那他就要买张船票出国了,到国外去继续推行他的大道。“由”就是子路。如果孔子要出国,三千弟子,他会带谁呢?带子路。
我们都知道,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是最听话的,对老师言听计从,连屁都跟老师放的一模一样。而最不听话的,就是子路,经常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抢白老师一通,让孔子下不来台,很没面子。但在孔子心目中,最忠心耿耿的,却是这个一再和自己过不去的子路,以至于出国都要带着他。为什么?因为子路坚持原则,敢于直言犯谏,唯义所在,让孔子不敢犯错误。
如果我们喜欢子路,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接受这些时事评论家。这样的人越多,中国进步的越快,也就越可爱,也就越来越值得我们爱。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