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本身就是人才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9-21
国庆期间,接到一个在德国读研究生的大学同学的电话,一阵寒暄之后,这位留学海外的游子关心起国内的就业状况,并问哪些行业比较热、哪些行业发展前景比较好之类的问题。最后她说,“等明年学成之后准备回国发展。”如果真是这样,那明年国内又将增加一个“海归”了。
的确,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人才出国“深造”、“镀金”,其中有大量的定居海外,但随着近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风景这边独好,大量的“海归”出现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归”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我们整个社会的关注。
承载历史
“海归”这一说法最先出现在1990年代后期,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海归”的叫法就在社会上更加流行。那到底“海归”是怎么定义的呢?
据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介绍,海归的官方定义是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对这类人员,国家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在海外获得大学以上学历的归国人员;或者是在海外做访问学者一年以上归来的人员。这些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回国以后,其“海归”身份由我国驻所在国的大使馆、或者是教育部、人事部和北京市人事局留学人员的认定部门出具认定证书。
“也就是说,你是不是属于海归,一是要看你是否在国外拿了文凭,二是要看你是否拿了大使馆或者是国家有关人事部门出具的证书,只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你才能享受国家规定给予海归的优惠政策。”王立平在北京书生公司与《知识经济》杂志联合主办的海归论坛中如是说。
欧美同学商务会会长王辉耀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必须加上是否取得国家相关人事部门出具的证书的条件来确定是否属于海归是值得商榷。他说,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员的数据可以通过国家大使馆比较准确的统计出来,基本上都是10万左右,但回国的留学生的统计就比较困难了,有很多留学生回来时根本不到使馆去登记,这就造成一部分海归在国家人事部门统计之外。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现在人事部门公布的我国共有17.28万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数据是不够准确的。按照王辉耀的观点,是否具有国家人事部门出具的“海归”证书只能是海归能否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的一个条件,难以作为海归身份的衡量条件。
其实海归的含义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时代的代表是以梁启超、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东渡日本和西行欧洲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政治精英。由于对当时的社会沉疴和时弊有切肤之痛,所以他们更多地从政治理想上来探询救中国的途径,与现在经济建设时期的海归相比,无论在个人理想还是回国动因上都有显著的不同。这部分人更多的是“铁肩担道义”,属于意识形态道路上的探询者。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建国前后,为了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我国出现大量的“留苏”人员。这部分人承担着学习技术建设祖国的重任,学成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如建国后经济学领域的著名经济学家薛幕桥、孙冶方等。直到今天仍有部分留苏人员活跃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各行各业。当然这个时期以“两弹功勋”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也属于海归的范畴。他们更是建国后我国国防建设的中流砥柱。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与国际接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大大增强,大批人员到国外留学,也壮大了我国的海归队伍。这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所称的海归。由于这部分人越洋过海从海外归来,也被形象地称为“海归”。“这个时期的海归人员,不论是前期出国还是后期的回国都具有较强的个人发展目的,他们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文化知识,并不担负意识形态上的重任。”王鑫说,“个人发展被这个时期的海归放到了第一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的海归也不如之前两个时期的海归更具有个人英雄色彩和人格特征。”
除了“官方”对海归的定义和“民间”关于海归的理解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员,也开始对“海归”进行界定,甚至立法对其定义。
例如,深圳市就从2004年9月份开始了《深圳市引进留学人才条例》的制定工作,据悉,该条例的草案将首次对海归进行定义。这也是该市首次立法定义“海归”。
带来了什么?
“海归远涉重洋回归祖国,从国外带来了许多现在我们称之为国际化的产品,典型的如VC(风险投资)。”在书生公司和《知识经济》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海归沙龙论坛上,王鑫如是说。
业内人士认为,海归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逐渐叫响海内外,这不仅仅是因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带来了快速便捷的传输方式,更重要的是因海归带来了VC(风险投资),是VC培养了互联网。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的兴起和繁荣,海归功不可没。
早在1995年,亚信的丁健就组建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他本人也被业内人士誉为“国内最早传播互联网概念、介绍互联网技术并提出互联网商业化的先驱之一”。
1997年以张朝阳为代表的一批海归看重国内的互联网产业,并积极投身其中。张本人也在赢得导师引荐的尼葛洛庞蒂的青睐后回到国内积极投身互联网的发展,这成就了今天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SOHU。“如果没有VC国内的互联网产业不会发展那么快,没有VC的支持也难有今天的SOHU。”某互联网评论家说。
之后,1999年哈佛MBA毕业的谭海音和邵亦波在上海组建易趣网,李彦红成立百度在线等,这些海归在互联网生存的艰难时刻仍然积极投身,足见他们对互联网的情有独钟。
对海归带来资金的观点,欧美同学商会会长王辉耀也积极赞同,他说,海归创业项目主要靠外商投资,项目成功之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吸引国内大量的资金。
王辉耀还认为,除了资金外,海归还带来了技术、人才、管理和新观念、新思维。
在技术上,互联网的兴起推动了IT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进了PC的普及,大量的高科技被带回国内。据统计,目前已有近六成在中关村创业的“海归派”拥有自己的科技成果,其中40%多获得专利,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不断涌现。比如中关村的邓中翰结束了中国的无“芯”史,程京博士研发出了被评为世界十大科技突破的缩微芯片等等。
“像程京博士研发出来的博奥芯片,把基因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结合起来,是通过人的体液进行检测,可以把人体的基因和未来可能得什么病,以及你现在所患的病需要什么药来治疗检查清楚。2008年奥运会就准备把这个技术运用到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上,在运动员入场之前,就可以提取体液检测,结果立即可取。”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介绍中关村出现的高新科技成果时说。
此外,海归对我国科技做出贡献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他们在载人航天工程、高温超导、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绘就等重大项目和高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中取得的成就。
“海归本身就是人才,大量的海归给国家的建设带来了大量的人才。”王辉耀说。据统计,我国81%的中国科学院院士、54%的中国工程院院士、72%的“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是留学归国人员。另外,在北京卫生系统的43位带头人中,有34位对是海归人员,在2003年战胜非典灾难的战斗中,大量海归生物科技人员和其他科技人才贡献了重大力量。
高级管理人才的匮乏曾被认为是我国国有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大量海归加入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壮大了改革的推动力量,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这类海归以学院派的张维迎和实践派的许小年为代表,前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后者是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总经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另外,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国家人事部、发改委、国资委,两度联合为我国国有大型企业面向海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这可以看作是国家对海归管理人才的肯定。
MBA在国内的兴起并一度炙手可热,是海归带来管理的又一例证。1990年代后期大量MBA学成回国,参与到我国企业的管理当中,使我们逐渐真正认识到“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的重要性也更加令人刮目相看。随着国外MBA热的出现,国内也曾掀起MBA热,直到现在MBA仍旧是国内最热门的专业资格之一。目前,国家教委批准的具有MBA招生资格的院校已达54所。
“在海归带回的各项‘产品’中,优秀的观念和意识是最重要的。”王辉耀说,“这种新的思想和意识逐渐改进了人们传统的行事风格,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局面,提高工作效率,并能体现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例如随着海归的出现,人本思想在社会上开始回归;海归参与的沙龙和论坛为各种新的思想和意识的碰撞提供了开放的平台等。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