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9-15
人们把没有本地户口和基本生活保障在北京“淘金”的人称为“北漂”,他们如浮萍一样,没有根,只能全凭自己努力伸展身躯,尽可能地为自己打下一片天地。然而,他们毕竟是来赚钱的,不稳定的薪水和越来越发达的人脉是他们的凭借。然而“北漂”如果选择了全职考研,他们便完全没有了依傍,如同随风飘摆的柳絮,只能把一场考试变成借力的好风,“送我上青云”,如果考试失败,便只能“任尔东西南北风”了。
2005年秋天,王东(化名)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为了继续考北大的研究生,他已经参加过两次 研究生入学考试了。
王东的理想就是考上北大政治学研究生,“前两次我可以被录取为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但我不想”,王东说,“这种行为也许在别人看来很愚蠢,但我觉得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后退,否则就容易丧失生活的方向感。”柳絮一样的漂泊生活,考试就这样成了他们唯一的方向。
第二次失败之后,父母看到其他人工作也不错,希望他能跟别人一样,应该也能找份比较好的工作,但他选择继续备考。“这个决定很艰难,要找到一个说服自己和父母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要的是事业,不是工作。”他告诉笔者,一方面朋友们的成功激励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希望事业能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开始。
“失败其实是个成长的过程”,王东表示如果这次再失败,他就会去工作。“但是不会后悔这段经历”,他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得到了知识。”
郝尘(化名)是一个2001年毕业的大专生,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职场翻滚了两年后,他选择了退出,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那张研究生文凭上,希望通过涅磐的洗礼,能够换来一个辉煌的再生。
和大多数北漂考研族一样,郝尘在大学的周围租了一个床位,和几个“同道”合住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一考就是4年。4年来,他早起、晚睡,吃饭、学习,除了几位“同道”,他没再认识其他的人,然而似乎是命运的捉弄,刻苦用功之后,他总是与理想失之交臂。工作的积蓄早就花完了,原来的朋友和同学能借钱的都借遍了,对父母更是不好意思再开口。山穷水尽、万般无奈后,郝尘今年终于暂时放弃了考研的准备,在北京找了一份临时的工作,收入比4年前多了一点,但工作的质量远不如前。“原来的工作经验差不多都过时了,我这4年又几乎都不和外界接触,工作更难找了,考了4年的试,我不知道究竟应该后悔还是应该坚持,我感觉还是在原地踏步,我现在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走到哪一步。”郝尘说着,两手渐渐攥起了拳头。
几年的考试更是让赵帅心灰意冷。“我们这些放弃了一切来北京考研的人是很难熬的,这是我们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个时期,但是却很难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来到北京3年,赵帅在清华校内外辗转搬了几次家,每一次把行李搬出屋门之后,都只能听到一下冷冰冰的关门声。“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小院密密麻麻搭了十几间房子,屋子夏天漏雨透风,冬天的土暖气房东也舍不得烧多了,冻得墙上都是霜。你爱住不住,租房的多了,谁管你?”
3年在清华上课学习的时光,他对清华那种博大宽广的氛围倾慕有加,却也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反感的情绪。
“考了三次,都只是差一点点……”赵帅说起这个结局十分无奈。3年来,他看的资料书籍装了满满一只大号的旅行箱。赵帅告诉笔者,他从放弃继续考研到现在,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能把这一大箱子的材料一页一页地烧掉,再埋起来,并用DV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我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说到这里,这个忍受了3年平房生活的五尺男儿眼睛湿润了。
现在,赵帅在一家网站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然而3年中,尽管生活条件恶劣,他却已经习惯了在这里的日子。“虽然没有考上清华,虽然回家应该会找到一个更好一点的工作,但我还是不愿意走,我舍不得这个校园,我也想在这里打拼出一片天地。”
对于孩子的选择,赵帅的父母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不想打断儿子追逐理想的努力,一方面又十分希望他能尽快回到家人的身边,与家人一起过放心的日子。笔者在电话里与他母亲聊了不到5分钟,他母亲就情不自禁抽泣起来。
尽管暂时放弃了考研,但赵帅依然住在清华校内照澜院一家院落的木板房里,在清华的食堂吃饭,成了一名真正的“北漂”,以后能飘到哪里,他不知道。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