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留学归来远不如前辈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9-08
从60后海归的天之骄子,到70后海归的金字招牌,再到80后海归变“海待”,有人说,中国海归的“进化史”,也是一部海归沦落史,毕竟,受到物以稀为贵的供求心理影响,以及国人对走出国门神秘感的淡化,曾经令中国人感觉“高不可攀”的海归,已经越来越回归其平民化色彩,用学者型70后海归———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彭勃的感受来讲,“海归文化正在被边缘化”。对于深圳的80后海归派来说,这一身份标签,究竟还能不能让他们在职场、婚姻市场和交际圈子中无往不胜?
职场:只有局部岗位爱80后海归了
“招聘的时候注明海归有限,这样的日子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猎头专家郭展序称,“我们在几个一线城市招聘,收到100份简历,大约六成来的都是海归,面试后,能录用10个就算不错。”
郭展序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除非特别看中英语交流水平的企业,才会在招聘的时候尤其看重海归身份,因为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80后海归一方面存在对国内情况不够熟悉了解,另一方面,如果角色认同调整不到位,往往很难踏实工作。“80后海归在企业内是否欢迎,取决于他们进入角色的时间。”
“我只能说,有些领域很欢迎海归。”深圳南山一家高科技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梁小姐说,比如在营销类的职位,他们就很有优势,比如语言方面以及在与人沟通方面,都比国内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强,也肯放得开。但是在技术岗位上,她一般会倾向于国内的学生,因为技术岗位要求专业知识比较过硬,而她认为国内的教育水平更可信任,尽管大多数技术类学生性格偏内向。
婚恋:80后男海归吃香,女海归遇冷?
“如果我是女性,我会比较能够接受80后男性海归作为恋爱和婚姻的对象,不过作为男性来说,我觉得女性海归对我没有太大吸引力。”彭勃说,自己周围有很多80后的女海归,基本上都是独身,“比较强势,要求也比较高,感觉上不容易亲近。”
这一点也得到了不少80后女性海归的认同:“同年龄层的男性同学,回国后不是结婚了,就是女朋友换了一大把,我们很多人,有的连一场正式的恋爱都没有谈过。”
1980年出生的于小姐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已经逼近“30”大关的她,婚姻大事成为家里头等关注话题。“不是我条件高啊,是真的没有人追啊。”个子高挑、样貌姣好的于小姐也直呼冤枉。
不过在外人看来,海归们的个人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他们的主观原因。“我觉得他们都不喜欢结婚。”办公室里坐满了海归的陈女士告诉记者。
社交:他们够西化,注重隐私和个人空间
“我有很多圈子,高中的,大学的,出国的,回国的。”不少80后海归这样表示,在交际方面不会特别区分海归圈和非海归圈,出国之前有一群朋友,回来之后还是会成为朋友。只是留学之后会多了一个圈子,就是几个在国外认识的朋友。也有海归表示,不想在国外呆着回国就是因为国外的交际圈太小了,朋友也不多,而国内的交际圈则是自己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积累,那种人脉是在国外不可能建立的。
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周小姐说,她们办公室内很多海归,觉得他们和自己没什么两样,也很好沟通,合作也比较愉快。但是她遵循一个原则:年龄不要问,个人问题不要过问,“他们都西化的啦,这些属于隐私”,周小姐表示,这是她和海归同事间默认的法则。而且周小姐感觉,像国内教育出来的,可能对人与人相处方面想得多一点,关系好的会比较亲密,而海归回来的,比较独立,也比较难以走得很近。
城际大比对
相比北京上海,深圳80后海归抗压差但竞争意识强
几乎每天都要和全国各大城市的海归打交道的猎头专家、展动力C E O郭展序,直言现在80后的海归们,已经开始成为企业中的重要力量“企业现在很多时候更看重80后海归。因为他们正在成熟,开始可以承担责任”。
在郭展序看来,深圳的80后海归有着明显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海归的独特气质。北京、上海的海归大部分是在国内接受的本科教育,在本科四年里,对国内的发展、社会转型期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意识,因此回国后,在对国内的认知上,要优于深圳的80后海归。而深圳80后的海归族群,大部分在深圳长大,相当一部分从高中开始就到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留学,可以说从小到大一帆风顺,很多甚至连高考都没有经历过,所以基本上没经历过挫折,由于没有在国内接受四年的本科教育,因此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度和现实之间存在落差,加上整体抗压性比较差,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会有一段短暂的不适应,严重的甚至产生身份迷茫和惶恐感。
“但如果深圳的80后海归,能够在公司坚持度过头两年,一般都会发展得很好,因为他们具有深圳这个城市的特质,更相信竞争,用本事说话。只要能够调整角色认同和认知心态,抛开海归的优越感,深圳的80后海归在进入企业两年到三年后,会发展得更好。”
海归搞“内讧”
60后点评70后他们冲击大,更困惑、更愤青
吴君亮,48岁,深圳君亮资产管理公司C E O,留学美国,博士学历,2006年底回国,在深圳创办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后致力于推动中国的财政预算公开,被南风窗、南方周末等媒体评为年度公共利益人物。
我觉得他们这一代海归比我们的困惑和迷茫更多一些。60年代出国留学的人比较少,社会上对留学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概念。并且从小受到传统的集体主义教育,集体经济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70后留学的这一代,基本上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本身面对着社会转型中一些意识的冲击,留学后,接触到不同的制度、文化,更会对他们的社会认知产生冲击,我接触过的70后的海归,他们普遍回国后对现状感觉不满,比我们这一代要“愤青”。当然,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很多,这一点和80后、90后现在出国留学的孩子又不一样。80后、90后的留学经历,对于他们看待这个世界和国家的角度,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社会转型意识带来的冲击和迷茫也不会像70年代的这群人这么强烈,我感觉70年代的可能是最困惑的一批海归。
70后点评80后鱼龙混杂,吃苦精神不如前辈
金焰,33岁,广东东方金源律师事务所律师,留学加拿大和美国,MB A,年薪80万以上。与60后海归大多低调不同,金焰并不否认自己的个性更张扬和积极,更愿意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我在美国、加拿大读书工作的时候,都接触过80后出国留学的,坦白的说,整体感觉就是综合素质比不上60、70年代出去的,会逃课、抽烟,还见过有买假毕业文凭的。他们很多都是直接出去读高中,家世特别好,出去就能买顶级跑车。回国以后接触到的一些,感觉专业性优势并不突出,和内地毕业生之间差别越来越不明显。当然,80后海归也有很认真的,性格活跃度、积极性和对事物的开放性都不错,但是整体感觉就是“鱼龙混杂”。
80后预测90后他们是互联网一代,视野开阔
杨鹏,25岁,大中华新海归协会常务副会长、《新海归》杂志社长,留学英国,硕士学历。
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会接触到互联网,这会让他们的视野更开阔,见识更广,思维也会更活跃,留学更加普遍,海归这个群体也会更加扩大,渐渐地人们会更加习以为常。对90后海归,我很看好,但建议90后海归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不要太早出国,最好是在高中毕业以后出去读大学,因为这样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一个中国人是很重要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