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 盲目留学不是退路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9-02
高考结束以来,成都各大留学机构狂办留学展,目标直接瞄准刚刚高考完的高三毕业生或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留学机构和一些媒体也不断宣传一个口号:把留学当成高考的第二志愿。
近日在成都举办的几场大型的留学展,某种程度上证明留学中介机构还是洞悉人心:留学展上大多是今年高考考生和准高三生。奇怪的是,一些高考考生,并不是因为考不上大学而选择留学,相反的,他们的高考成绩大多还在本二和本三线上,他们有个共同点:成绩不如人意,干脆选择出国留学。
“孩子这回考得不好,上国内大学无望,只好去留学了。”“既然按这个成绩去不了国内的重点大学,干脆出国去。”应该说,这样的言论代表了部分参加留学展的高中生家长的想法。而成都资深留学专家指出:一些高中学生,试图借助留学来转移自己高考成绩不如人意的沮丧,留学收获可能与投资不成正比。
海外大学宽进严出
据杨越女士介绍,因为教育体制的不同,学生进入海外大学的方式也很多,不像国内只能有一次高考机会,但海外大学“宽进严出”,一些名牌大学第一学年的淘汰率非常高,有的达到30%,假如不能很好地适应外国高校的学习生活,就有被退学的危险。英美澳成员大学中做过调查,了解海外大学对这些不能顺利毕业的中国留学生的评价,得到了如下的反馈意见:这些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异常安静,不回答老师的提问;在小组讨论中不积极,参与度低,不能与组员沟通协作。总结起来就是:中国学生失利的原因是因为不适应海外的教学方式,没有具备海外大学要求的学术能力。
为什么中国学生去了海外大学有种种不适应呢?杨越表示,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外不同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曾经有人对两组幼儿进行过一个测试,一组是美国幼儿,一组是中国幼儿,问题是:如果你在路上捡到一个花皮球你会怎么办。美国孩子的想像力很丰富,回答的答案五花八门:送给爸爸妈妈,给我最好的朋友,还给失主……但是中国孩子只有一个答案:交给警察叔叔。这就是说,从幼儿时期,中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有很大的分歧,西方崇尚个性化,鼓励孩子寻找各种可能,而中国崇尚标准化,告诉孩子社会公认的标准和真理。
此外,英、美、澳大学对学生的考试方式也与中国高中、大学很不相同。大部分学科的考核都是综合评定,这包含了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有时平时作业可以占到总分的70%。很多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而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评的方式决定组员得分百分比。如果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或在小组分工中表现平淡都会影响自己最后的得分。
科学规划才是正道
留学也是投资,说大一些,它是对一个学生的人生投资,它的收获是要用一生来体会的。杨越认为,既然是投资,就应该和其他普通的投资行为一样有前期的调研、中期的规划和后期的跟进。而且,出国留学是关乎事业成功与人生幸福与否的重大决策,更应该有科学的规划和准备。
正确的留学规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共同解决“为什么去留学”的问题。有的家长在前期替孩子做好了留学手续准备,等到快要出发了才告诉孩子,这样是非常不明智的,要知道是“孩子”去留学而不是“父母”,是“孩子”将要面临海外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而不是“父母”,所以在准备留学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坐下来跟孩子交流,在“为什么去留学”的问题上达到共识:即留学是另外一种教育方式的选择,不是逃避压力或者跟风出国。在这个阶段也要思考“适不适合”和“什么时候留学”的问题。
黄海也认为,做好留学的决定以后,接下来就要为留学做好前期准备。这个准备包括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教育准备,即学术能力准备;二是非教育准备,即留学信息收集、手续办理等。
在这两方面中教育准备尤为重要,它包括语言准备、专业知识准备以及学习技能准备。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语言准备不是指单纯的语言考试准备,用英语进行生活交际和进行学术交流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术交流要求学生能够无障碍阅读该专业的文献,并且无障碍地表达专业思想,讨论专业课题。比如,英国本科学生在大一年级即被要求阅读几十本英文原版书籍,完成多篇1500字到3000字不等的论文,这不是准备一个语言考试就可以获得的能力。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要适应国外大学的标准。由于中国的中学教育在某些专业的设置上同国外中学教育存在着差异,这就造成学生在专业知识存在着某些差异和断裂,在学术标准上也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
杨代吟也提醒,学生们在出国之前要对此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如果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就需要尽快进行专业方面的弥补。同时,学生必须适应“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出国前必须要对自己的职业有所规划,这样才能使留学的价值最大化。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