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9-02
各国政府都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进大学深造。但是怎么来养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呢?英国《经济学家》网站就此话题邀请两位专家展开了辩论(原题为“高等教育的代价”)。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艾莉森·伍尔夫是《高等教育真的重要吗——教育和经济增长的神话》一书作者,她认为,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因此他们应该为教育付钱。而辩论的另一方,瑞典国家高等教育署署长安德斯·弗洛德斯特罗姆认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全社会参与的一项任务。高等教育当然是昂贵的,但它是一个国家基础建设的组成部分。平价高等教育是北欧福利和平等社会理想的内涵之一。
正方观点:个人应该掏钱受高等教育
陈述人:[英] 艾莉森·伍尔夫教授
个人当然要为自己的高等教育掏钱。任何其他政策都会造成对其余社会成员的不公。
对中产阶级子女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了与生俱来的权利。这种权利也是要付钱的。而高等教育带来的经济回报是终生的:无论到哪里都是大学毕业生挣得比没上过大学的多;而有大学学位就更容易找到好工作——提高社会流动性。
各地大学都在扩招,然而受益者却基本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们。我们看不到那些贫穷而聪明的年轻人涌入大学,而只有富有家庭的子女,无论其聪明与否。奇怪的是,大多数政府坚决执行了富者越富的政策。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公共教育经费拨给高等教育机构呢?
各高校的教学质量相差悬殊,然而穷人却总是最终的输家。发达国家在消除社会最发达和最不发达群体之间差距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却收效甚微。既然如此,一般的纳税人为什么要为那些富足家庭的年轻人支付学费?因为国家在为高等教育掏腰包的时候,事实情况就是如此。
亚当·斯密(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教书的地方是苏格兰大学,在那里教师们靠学生的学费为生。他鄙视18世纪牛津大学那些靠优厚捐赠过着安定象牙塔生活的教授们。斯密认为,有保障的收入是勤奋工作的大敌;当学者们懒惰而无竞争时,学生们也会变得懒散。“如果导师工作认真尽职,我想多数学生也不会荒废学业。”他如此说。那个时代,苏格兰不像今天一样,而是选择让学生付费,结果造成了学术和知识的繁荣。
如果你需要更有说服力的例子,请看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校和大学。公立学校花掉了大量资金,但一如既往地平庸。而私立大学却是在全球出类拔萃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必须竞争,靠自己的努力生存。换句话说,这些大学必须吸引到学生和学费。
学费也成就了大学的独立性。世界上有些大学是政府全资养活,同时又保持观点独立性的,但此类大学为数不多。世间的法则是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政府养活的大学往往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懦弱无力。
很多人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免费,因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证据就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薪水更高。许多大学毕业生确实对国民收入增长有贡献,但所有投资并创造就业机会的商业行为都可以创造国民财富。按此逻辑,政府应该给每一个承诺创造工作岗位的创业者都发一份资金补贴。
当然我们也要保证人们不至于因为缺钱或害怕负债而不敢上学。但针对这个问题已经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在英国,政府不管学生来自何种背景,给所有人提供学费贷款。贷款人毕业后参加工作,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才需要偿还贷款。一旦贷款人遇到问题,失去收入来源,就不必偿还贷款。
个人愿意接受大学教育是因为这对他们有好处。因此,应该由受教育者,而不是国家付学费。
反方观点:国家应该投入更多教育经费
陈述人:[瑞典] 安德斯·弗洛德斯特罗姆教授
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具决定性的特质就是其知识资本。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昂贵的。好的教师不多,而且收费高,除此以外学习本身就是昂贵的。那么教育使谁受益最多,谁又该付账呢?发达国家总体上都同意大学前教育是义务教育,应该由国家通过税收支付。至于大学教育,同属民主国家的发达国家之间有观点上的分歧。在美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为高等教育付账的是学生,而不是纳税人。在北欧国家,答案也是明确的:纳税人付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分歧?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国家责任的认识不同。在美国,公民承担的责任要远大于欧洲尤其是北欧公民的责任。因此美国税后还有很大比例的财富留给公民。这就是美国梦!在北欧,全社会的所有基础设施——交通、医保、学校和大学——都是靠税收支持的,因此导致了高税收。这就是福利和平等社会的梦想!
那么哪一方是正确的呢?全世界最好的科学家和学生都在美国大学里工作或学习。如果只有少数人能享受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其他人所接受的一般却昂贵的大学教育,是否就能创造一个知识型社会呢?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情况导致的是缺乏流动性的等级社会,远不是美国梦。那些常春藤大学会得到大量来自学生和其他方面的捐助,最终造就的是少数精英学生。一般大学教育的质量会下降,最终造成美国大学遇到同美国医疗体系一样的困境。这种建立在学费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将导致美国梦的破灭。未来将不会有来自印度或中国的学生——聪明而且愿意付款——来拯救美国大学。
是否北欧的纳税人出钱的政策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是的。在争夺来自税收的公共开支经费的政治斗争中,高等教育机构和大学部门一直就是输家。修建道路和医院更容易吸引政客和选民,因此也更容易得到税收经费支持。这导致高等教育获得的资源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比较小,小于美英等国。目前,北欧国家基于税收的教育经费太少,这一情况可能导致的风险是,教育做到了相当公平,但平均知识水平却下降了。最近瑞典政府大幅度提高了大学科研经费,而高等教育现在却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因此将学费和国家经费相结合或许是比较受欢迎的做法。北欧国家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传奇或许即将结束。
然而我相信:知识对所有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因此各国都应在高等教育方面投入大笔经费,以实现无阶级的知识型社会,充分发挥整个民族的力量。基于我做瑞典大学生的经验,我相信,瑞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他们的竞争力,不比那些交学费上大学的学生差。
如果国家拒绝为其最宝贵的资源付费,那么我们就会遇到麻烦。(苗乃川 英国《经济学家》网站10月29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