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是教育体系国际化的表现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9-01
现今,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国留学,这是世界潮流,并不是说外国的教育体系比中国好。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中国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但创新理念不强。
把最新的技术引进课堂、把技术前沿的科学领袖请来开讲座、举办创业设计大赛。
出国留学是教育体系国际化的表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国留学,但这并不是中国的特例。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说:“这是一个世界潮流,并不是说外国的教育体系比中国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市场也是全球化的。一个拥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人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是很有竞争力的。”
“现在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既懂东方文化也懂西方文化,既会中文又懂外语,既有知识也懂管理的人才。国企外企都欢迎这样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留学的经历很有价值,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学习。”他分析道。教育是科技成果的反映,国外在工业革命后两三百年的技术,特别是理工类技术领先于中国,在发达国家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是中国学生往外走的浪潮形成的原因。
尽管现在的出国留学人数大于外国来华学生人数,林金桐非常肯定地说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各大公司都看好的一个市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加大,必然有更多的人想到中国来看看,去了解中国。“拥有一个强大国家的教育背景,这是一种资本。”
就是这样一种国际化的浪潮,决定了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学之路,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上学。
中国的学生基础扎实但创新不足
作为海归,8年的海外高校生活让林金桐对国外教育体制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拿之与中国教育体制相比较,他的结论足以让多数人信服。
“中国教育过于重视学生书面上的成绩,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重视得不够。尽管中国这几年加强了对创新的理解,可形势并不乐观。”林金桐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定势思维。”中国文化是一种含蓄的文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祖训让学生形成了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然而规矩过之就变成了一种束缚,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教诲甚至到了言听必行的地步:老师没有教的不敢去设想,前辈没有做的不敢去尝试。这种古老的文化沉淀,带来的只是一代又一代缺少创新意识的人才。
不过中国学生勤勉刻苦,基本功扎实,这是得到世界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在国外获得很大成功、诺贝尔奖的华人获得者,如杨振宁、朱棣文也曾赞扬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
同样,中国高校的师资队伍也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师资队伍相当稳定,中国的教师都很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认真教书,对学生非常负责。不过在林金桐看来,也正是由于这种稳定性导致中国的师资队伍发展停滞,不利于新的教育理念和新鲜血液的注入。“国外人才流动相当频繁。只要有个好的机会,老师随时都可能跳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体系的更新换代。”
把创新理念带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林金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就应该培养能够创业也会创业的大学生。假如一个国家的青年学者没有创业精神,国民经济就不会有后劲,不会有活力。也许这个国家会成为大的制造商,但永远不会成为先进的国家,永远不会是领头的国家。”
他并不是纸上谈兵强调创新,作为校长,一个管理者,他首先把这种理念带入了教学体系中:把最新的技术引进课堂,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选题都跟最新的科学技术相关,走到了技术的前沿领域。”他举例说,当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中国还没得到应用时,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课题就开始涉及第四代通信技术。
林金桐不光自己讲创新,他还把技术前沿的科学领袖请来开讲座。光纤之父高锟、因特网之父温敦·瑟夫都曾现身北邮。他说把这些人请来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让学生知道伟人跟自己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变盲目的崇拜为有效的模仿。这些人也是从学士、硕士、博士一步步走过来的。”
北邮学生的创业设计大赛在全国各大高校中是有名的,学校每年举办五六个创业、创新比赛,有些创业计划甚至得到了社会上企业的认可。“创新和创业这两个‘创’在学校是强调得比较多的。”林金桐说。
林金桐,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1985年留学英国,并获得南安普敦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林金桐撇下国外丰厚待遇,只身回国当起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并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先后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主任、电信工程学院院长、副校长,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