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读MBA 更具职业竞争力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31
2006年,内地高考部分文理科状元放弃北大、清华转而选择香港的大学,使得香港的高等教育引起内地的广泛关注。伴随着这股“留学”香港的热潮,香港多所大学商学院也开始争夺内地的MBA生源。在内地MBA联考结束后,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名校纷纷面向内地MBA考生举行推介、咨询活动。据悉,从2005年起,选择去香港攻读MBA就已经逐渐升温。
金融/咨询职位移向香港来源
如今,读MBA的学生最关心的就是未来的就业情况。随着全球经济的开放、技术的升级、资本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活动中心的重新布局不断加速。从全球GDP的分布来看,1990年,亚洲各国GDP仅占全球GDP总量的28%,而到2015年预计将达到42%,欧洲经济所占比例预计从1990年的35%缩减到2015年的25%。随着GDP的变化,工作机会、企业和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截至2006年12月28日,香港证券交易所总市值突破13万亿港元,超过德国;2006年香港囊括全球最大的两个IPO项目,全年新股发行集资总额超过3000亿港元,一举超过伦敦和纽约,跃居全球第一。对MBA毕业生来说,这些变化预示着MBA学习生涯未来的地理价值和职业机遇,还表明在未来的10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特别是金融/咨询等高薪职位会从欧美发达国家向亚洲尤其是香港亚洲金融中心转移。这样的趋势不仅意味着工作数量的增多,还将拉近亚洲与欧美两个市场的“MBA薪资”差距。
在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的“2006年度最佳商学院排行榜”上,芝加哥、沃顿、凯洛格、哈佛这四家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平均年薪是101250美元,与获得学位前的7万至9万美元平均年薪相比,薪资获得增长的比例不到30%。而2006年香港科大有32%的MBA毕业生年薪比获得学位前增长200%,薪酬增幅水平在100%至200%的有20%,另外24%的毕业生薪酬增幅水平在50%至100%之间。取得MBA学位前与后的薪资增幅是欧美商学院难以匹敌的。
香港MBA更具国际视野来源
读MBA其实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课、听讲,还需要对外界商业社会进行广泛的关注。香港融会中西文化的多元化背景,向MBA提供了国际化的机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未来人才的竞争将不仅仅依赖于个人自身的职业技能、个人素养和文化根源,更多地还要看是否有过多元文化的共处经历和基于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多元文化思维能力。技能已不再是对跨国公司工作人员和创业者的唯一挑战,更多的挑战来自于是否拥有与投资者及其他关联方相同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或者是否能够做到“思对方所思,言对方所言”。
其实,商学院国际化做得最好的既不是美国院校,也不是中国本土商学院。因为他们共同受到了先天的单一文化根源、单一国家体制、单一族群的限制。具有先天优势的恰恰是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香港科大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和瑞士的IMD。在英国《金融时报》的排名榜上,从2004年到2006年,香港科大商学院和瑞士IMD也已经连续三年获得“最国际化的商学院”称号。
目前,香港80%的业务面向中国内地。因此,香港大量需要既了解内地情况,又能够按照国际惯例操作的人才。来自内地的学生,在香港经过MBA教育之后,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据悉,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内地MBA中,近2/3的毕业生留在香港发展。
香港MBA薪资预期看好
衡量一所商学院的MBA学费高不高,需要用动态和纵向比较的方式。从国际上来看,更多地以“性价比”来比较各所商学院的学费高低。但是,对于MBA毕业生来说,更关心的可能是毕业以后的“薪情指数”高低。
随着近年来香港经济的不断好转尤其是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不断巩固,香港MBA毕业生的薪酬预期趋于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2006年香港科大MBA毕业生以工作地点分类:在香港就业的MBA年薪达到了48万港币,在海外就业毕业生年薪达到了72479美元,而在中国内地就业的毕业生年薪达到了历史最高点33万人民币。相比2005年,“薪情指数”实现了5%至20%不等的快速增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最佳商学院,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商业周刊》的美国商学院专辑中,芝加哥、凯洛格、沃顿、哈佛、斯隆等名校无一例外地被列入回报最慢的商学院行列。收回投入的最长时间需要超过15年,最短的也要10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