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的青春岁月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26
人物简介:孙历汉,男。耶鲁大学2005届Calhoun学院学生。浙江余姚人,2001年从浙江考入耶鲁大学就读生物专业,是耶鲁大学乒乓球协会的主席。2005年5月毕业,考入斯坦福大学攻读药理学博士。
我爸妈都是普通工人。我的中学是宁波效实中学,我们学校出过一个名人,就是生物学家童第周。
我们学校当时申请耶鲁的有两个人,但是只有我一个人被录取了。我觉得可能的原因,就是我课外活动搞得特别多。比如说我经常参加演讲比赛什么的,我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英语社,然后我还打点乒乓球。不同学校有不同的侧重点,他们看重的东西也不一样。我觉得耶鲁除了看重你在学习上的水平,还看重你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当然我在学校学习成绩向来都是挺好的,我当时拿的是第十七届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一等奖,肯定也是很有优势的。我想耶鲁录取学生的时候可能就是这么想的吧。
我觉得很多东西不完全是在课堂上学到的,而是在一种气氛中学到的。在耶鲁能遇到很多人,我能渐渐学到很多。世界有很多种人,虽然跟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很开心,但是你也要跟你不喜欢的人交往,因为有的时候不得不跟他们打交道。我是耶鲁乒乓球队的队长,每年为了争取资金都要费很大的劲儿。开始的时候耶鲁不是很重视我们球队,每年给我们150美元作为活动经费,比起耶鲁财大气粗的劲儿,实在是九牛一毛。为了平时练习用的乒乓球台,我也要跟他们交涉。我学会了软磨硬泡,不行再找你,我们一直努力争取。在校园登文章,发邮件,现在总算有了眉目。我要毕业了,乒乓球队也有接班人了。一点一点地学,也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地摸索,有的时候脸皮厚一点,也没有办法,反正不能一下就退缩了。
马上就要毕业了,如果说在耶鲁这四年有什么遗憾的话,可能就是大一大二的时候应该多做一点事情,但是我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上了。我觉得耶鲁是比较轻松的环境,没有任何压力。但是我越来越多地听到看到的,不少同学在这里还是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觉得压力跟自己的心态有关系,耶鲁的环境虽然很宽松,但是这里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很有潜力,你肯定要花相当多的工夫和他们一起学习。压力大也是有的,但是关键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不要把学习的成绩看得太重要,因为耶鲁不但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更应该在学习之外学到更多东西。生活本来就是一本书,永远学不完,应该把自己释放开来,以更加广阔的胸怀迎接这里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李一晨:选择决定命运
人物简介:李一晨,女。耶鲁大学2006届Branford学院学生,主修经济学。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毕业后,同时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最后选择耶鲁大学。
耶鲁的精髓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他们招收学生就看你在哪些领域比较有才能,比如社会阅历及社会活动能力,体育或其他方面特别优异。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看家庭教育及社会背景。在这里接触的人比较多,比较有人气。我没有觉得有什么文化上的冲击。
在学习上,中国、印度学生比较用功,犹太人比较聪明,美国学生相对没有那么用功。其实很多中国学生到美国来读本科,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美国学生在高中时学习历史、政治课,不像中国学生要死记硬背很多的东西,比如年代、人物。他们这类课程,并没有专门的课本,主要使用名著、历史书作为课本。他们高中的历史课就需要在课堂上发表演讲、写论文,因此他们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美国学生到了大学很快就能适应大学文科课程的学习,而中国学生困难就要大很多。一下子要读这么多东西,而且我们高中写记叙文比较多,议论文写得比较少。中国学生到这里需要有一个相当程度的能力的提高和适应过程。在耶鲁,上课的时间并不像国内那么多。
我决定读经济学还是为了出来以后找工作比较方便一些。在耶鲁,特别是中国学生,其实选择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你问十个同学,会有八个同学都是读经济专业。耶鲁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背景,世界各地的学生,大家都很不一样。和这里的中国同学相比,美国学生更加自由一些。如果他们对英文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学英文,他们不会太多顾虑目前专业选择对未来的求职有什么影响,他会很喜欢在大学教学。但是中国学生不会这样,比较实际,会更多地考虑自己将来的出路,很少会去学考古或者人文专业。
我从去年开始做CUSY(耶鲁大学本科生院中国学生会)的会长。我们也是通过选举,耶鲁的本科生中国人比较少,只有三十多人。
当这个主席其实是我很主动,我很愿意做一点事情。我比较有责任感,很多事情都很细心。我记得大一的时候第一次在这里过中秋节,很不熟悉,然后CUSY的学生帮助我们新生买东西、借书,请我们新生吃饭,大家聚在一起,让我们感到很温暖,像大家庭一样。
以前耶鲁的一个毕业生,毕业后去内蒙古通辽市的一个中学教书。因为他在那边教书看到那边很多学生是因为家里没有钱就辍学了。他回来后就倡议通过学生会进行捐款。我们从国内带来一些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在学校里“义卖”,还有我们这里很多同学会绘画书法的,自己画自己写,然后拍卖,给那个中学的学生捐款。我们每年都组织这样的活动,每次大约捐一千美元左右吧,每年都能资助一些学生上学。我们还会请人来进行不同的讲座。
张泰苏:耶鲁的精髓
人物简介:张泰苏,男。耶鲁大学2005届Timothy Dwight学院学生,主修数学和历史。从小随父母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小学读了5年后返回北京。2001年由北京四中考入耶鲁大学,2005年5月毕业。毕业时同时被全美排名前五位的法学院录取,最后选择留在耶鲁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
我报了10所美国的学校。刚开始,我想去哈佛,哈佛在录取之前有最后的面试。我那次却吹了,因为我跟面试官吵了起来。他是学法律的,他研究“公司法”。我当时比较狂妄,不知道为什么就表现出我对商业的不屑,这把他给惹毛了。耶鲁的申请还比较顺利,我和他们的面试官谈了三个半小时,就是瞎聊,觉得很投机,性格相像,兴趣点也相近。我顺利地被耶鲁录取,也许沾了这次面试的光了。
我这四年的收获很多都是经验性的东西。这四年中,我思维的成熟度增加了很多。我来耶鲁之前也读了很多书,但就是不知道方向,而且思维也缺乏规则,比较凌乱,散乱的一些东西堆积在一起,不成体系。来这里后,首先系统地学习人文领域最基本的支柱——历史、哲学,等于是个人的知识结构被支柱搭起来了,然后把最基本的知识空缺填进去。这四年读的书比较多,现在只要是人文方面的话题,几乎不管什么领域,无论碰到什么内容,我都能比较认真、严肃地思考。这样,你开始建立比较强的自信,你可以看得懂、听得懂原来看似深奥的内容,所学的知识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个体系,而且能够不断衍生新的东两。这种感觉真好,这可能就是思维方法的提高吧。还有,就是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确信自己是个兴趣偏文科的人。这也很重要,这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当然,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在耶鲁的学习基本上时时刻刻都要求你培养社会责任感。你逐渐对社会真正产生一种特别本能的关心,这是挺难的。兴趣这个东西有时候不太可靠,至少不是一个很强烈持久的动力。有些人就会觉得单凭兴趣就足够了,但我认为,只有把你的兴趣和理想结合到一起后,你才会变得比较持久、坚定。
我在耶鲁修的十几门历史课多数是西方历史,中国历史学得比较少。古希腊史特别多,还有英国史与美国史。这些课程对如何考察一个社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变迁具有很大的作用。政治和军事史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古希腊的战略,用古希腊那些例子帮助你去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冷战等等历史事件。这很有意思,我挺喜欢上历史课的感觉。我也学习了多种语言,如拉丁语,现在还在学古希腊语。
我可能在大三的时候才考虑上法学院。我报了全美排名前五位的法学院,耶鲁、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和纽约大学,最后全都录取了。我选择耶鲁是因为耶鲁法学院比其他的要强。我这个人的特点是比较学术化,而耶鲁法学院的课程是美国所有法学院中最具学术性的。斯坦福可以把你培养成一个一流的律师,而耶鲁更注重把你培养成一个学者。我可能会比较偏重宪法、法理、国际法、比较法。我是攻读JD(法学博士)学位,克林顿读的也是这个学位。
我本科主修历史,现在选择读法学院,主要是想能够不断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我一直在想如何重新构建中国的传统文化,怎么让它比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重新燃烧起来。我一直在寻找可以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法律是一个途径。
我觉得如果说耶鲁的精髓在哪里,就是学术自由,思维自由,没有局限。你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有人鼓励你,都有人帮助你。没有任何框框,没有锁死的框架,没人逼着你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方向往前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