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使我简直成了中举的范进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25
这一年,在济南高中教国文,季羡林初尝了人生的艰辛。他亲眼看到,教师握在手中的那只饭碗,随时都有飘飘欲飞的危险。
突然,一个意外的消息从母校清华大学传来: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教授同德国洽谈,促成清华大学与德国的大学建立了交换留学生制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DAAD)签订了一份合同:双方交换研究生,路费制装费本人负担,食宿费相互由对方负担。德国留学生在中国每月三十块大洋,中国留学生在德国120马克。条件对双方来说都不理想,三十块大洋约等于今天人民币600元。德国120马克也只能勉强支付食宿费用,而官费德国留学生每月有800马克,那就比较富足了。
但是,无论如何,这样的一次机会,对于一心想离开济南高中的季羡林来说,就如同是凭空送来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不管是否能获救,他却非抓住不可了。他立即通过母校清华大学报了名,当时出国留学由学校审核通过即可。季羡林在校期间主修德语专业,4年的成绩全优,自然很容易就获得通过。
消息传来,季羡林没想到梦寐以求的出国留学的愿望就要实现,着实狂喜了一阵子。但是狂喜之后,他开始考虑现实的问题:由于叔父失业造成的家庭经济状况濒于破产,而且家中叔父、婶母、父亲,妻子彭德华、女儿婉如、幼子延宗,老的老,小的小,有他在,一百六十块大洋还可以维持,他一走,全家的生活靠什么来维持呢?想到这些,他又忧心如焚了。
我走到了一个歧路口上:一条路是桃花,一条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堆满了雪的路上,则是暗淡无光,摆在我眼前是终生青衾,老死学宫,天天为饭碗而搏斗,时时引“安静”为鉴戒。究竟何去何从?我逢到了生平第一次重大抉择。
这样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全家的讨论。出乎季羡林的意料,他竟然得到了叔父和全家的支持。全家表示:他们咬咬牙,不就是两年吗?过上两年紧日子,只要不饿死,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叔父是一个知书达礼之人,极为重视家庭门第观念,他下功夫培养季羡林,就是要让他为祖宗门楣增光添辉。这种观念,其实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观念,人们把小学毕业看作秀才,高中毕业看作举人,大学毕业看作进士,而留洋镀金则属于翰林一流,而且还是洋翰林。现在,一块金光闪闪的洋翰林牌子马上就要挂到季家了,这样的机会怎么能轻易放过呢?
马前桃花马后雪,教人怎敢再回头?
下定了决心,出国的事也就定了。当时的心情,季羡林后来形容说:
这比考上大学金榜题名的心情,又自不同,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积年愁云,一扫而空;一生幸福,一锤定音;仿佛金饭碗也已经捏在手中。自己身上一镀金,则左右逢源,所向无前。我现在看一切东西,都发出玫瑰色的光泽了。
消息传到济南高中,校园里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宋还吾校长对他刮目相看。这位校长,表现出异常的殷勤,听说费用不很足,亲自带季羡林去找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希望能让教育厅给点资助。但是,不善交际的季羡林又被“安静”害了,结果是空手而回。
而教师同事们,则又是一番激动不已。都为这位“洋翰林”表示祝贺。
我忽然感觉到,我简直成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虽然还缺一个老泰山胡屠户和一个张乡绅,然而在众人心目中,我忽然成了特殊人物,觉得非常可笑。我虽然还没有春风得意之感,但内心深处是颇为高兴的。
马前桃花在召唤他,远看是那么鲜艳,但是走近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