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服务 >> 移民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移民新闻) >> 新加坡中国小移民的故事

新加坡中国小移民的故事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25

  在学校当“新加坡人”,回到家当“中国人”——这是许多年轻的新加坡新移民的语言面貌。在新加坡特殊的语言环境,他们在学校不得不讲新加坡式的语言,回家和父母就尽量讲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父母亲就是他们的“中国”,和中国唯一的联系。李宜幸和周海丽是属于有自觉的新移民。虽然在生活中完全融入新加坡的语境,却始终坚守对语文的诉求。在客观环境强大的感染力,以及语言文化感召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她们的心灵图象是喜?是忧?

  很挂念故乡同学 李宜幸(小学生)

  来了新加坡一年多,李宜幸常常担心自己的华文在退步,心里也想回中国。不过她暂时没有选择,因为爸爸妈妈已经为她作出选择,把她带来这里接受双语教育。

  她来自山东烟台,来的时候降了一年级,今年才念四年级,去年的成绩是全级第一名。

  她说:“每次和妈妈谈到底要回中国还是留在这里,我们都几乎要吵起来,有时我哭,有时妈妈也一起哭。”

  李宜幸也渐渐明白迁移到新加坡是为了“长远的家庭计划”,她必须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她也发现这里的学习条件在好些方面是比中国好,例如硬体设备和多元化的课外活动。

  然而在过程中,她却感到自己最热爱的华文在新的环境下受到考验。

  “我觉得他们说话的时候,口头语很多,词汇也没有那么丰富。后来我也渐渐习惯了,我如果不那么说,他们不会明白。他们不明白,就没有人理我了。但我尽量不那么说,尤其是回到家里,所以问题不大。”

  但在去年6月回国时,一位阿姨说她的口音“满是新加坡味儿” 。她心里竟然有点难过起来。

  虽然华文可能退步了,原本以为很难学的英文却大有进步。

  虽然到新加坡之后交了好朋友,但是心里还是惦挂中国的同学。去年回去度假,除了星期一到五,她有一次连周末也想留在同学家。姥姥上门找人,她哭着求姥姥让她和同学在一起。思念和无奈的复杂情绪,让一老一少的泪腺都决了堤。

  热爱华文的李宜幸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她在国内就常参加作文比赛,来新后也不放弃任何机会,表现优异。

  一个像新加坡人的中国人 周海丽(时尚杂志记者)

  来自中国福建的周海丽,12年前随家人来新念小学四年级,后来念完中学、初级学院、大学到今年初加入工作行列。

  新加坡,对她来说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她说:“不能说它不是家,但是就是缺少了一些什么,也许是大家庭的和谐吧。”

  当记者准备写这个题材时,不止一个人告诉我一定要访问她,“ 一个像新加坡人的中国人”,“一个让人看不出来也听不出来的年轻新移民”。

  在新加坡受教育,同化的过程使她说得一口新加坡式英语、无法辨识出腔调的华语,然而她心中的故乡却强而有力地向她呼唤。

  为了寻找失落的文化源泉,她在初级学院虽然念理科却毫不犹豫地报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她说:“我很小就过来了,凭着对中国的认同感,我想找回失去的文化和知识。”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