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童”教育需要完善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25
新华网专稿:自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神童班”以来,中国出现不少“神童”大学生。这些“超英才”有的还在学校读书,许多人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对这些“神童”怎么看?对这种想当年人才奇缺的时代为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做法怎么看?其利弊何在?为解答这些问题,日本《朝日新闻》近日刊登记者古谷浩一发自沈阳的一篇报道。该记者认为,中国“超英才”教育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报道主要内容如下:
近年来,中国不断涌现15岁以下的大学生。他们是从中国13亿人中通过跳级制度诞生的超级英才。他们常被称之为“超常儿童”、“神童”或“天才”。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后,这些“神童”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发展尖端科技的预备役人才。但是,超英才教育也衍生了一些弊端。中国教育正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积累经验,同时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在日趋完善。
天才少年层出不穷
“老师讲的我全都懂了,但他还要反反复复地给其他同学讲。说实话,我觉得上小学非常无聊。”沈阳一家知名英才学校少年班的郑澈(音)对记者说。
这个少年班吸收小学四到五年级的小学生入学,利用5年的时间学完初中和高中累计达6年的课程,使他们成为十五六岁的“大学生”。今年这个少年班将要通过考试从2600名报名学生中筛选出80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少年班的部分学生会逐渐被淘汰,最终毕业时班里只能剩下大约30人。
该校超常教育实验室主任王桂清(音)说:“我们的目的是给优秀的孩子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这个少年班约90%的毕业生都进入清华和北大等全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而且无一例外全都学习理工专业。
像这样设立了早入学、早毕业、初高中一贯制教育的少年班的学校,全中国共有十几所。此外,由于中国初高中教育阶段存在跳级制度,因而从普通高中考上大学的10岁出头的“小大学生”也屡见不鲜。
每年7月高考成绩公布之时,中国媒体关于“神童”的报道就层出不穷。《江苏省13岁神童考入清华》、《安徽省13岁少女高考成绩排名全省第四》……去年,辽宁省一名10岁的男童考入了天津大学。今年,辽宁省又有一位11岁的“神童”参加了高考。“神童”已经成为中国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
揠苗助长弊端不少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非常迫切。但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过早的开发教育有时也会适得其反。
湖南省一名男孩13岁就考入了当地一所大学,17岁前往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但20岁时却不得不退学,原因是“生活能力太差”。他母亲在接受当地一家媒体的采访时说:“为了不打断孩子学习,饭几乎都是我一口一口喂给他吃的。”进入北大学习,离开母亲呵护的他竟然连换衣服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无法独立完成。
无独有偶,一名14岁的少年考入沈阳市一所大学后也退学了。原来,上大学后,由于父亲去世,这个男孩始终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班上的同学又大都比他年长许多,没有共同语言,孤独让他无法再继续学业。校方则认为他“自学能力太差”。这些“神童”大都由于专心备考,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
当一名中国记者问这个男孩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北京时,他回答说:“我找不到。我没有上过地理课。”
积累经验不断摸索
中国教育的跳级制度可以追溯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混乱,影响了中国教育的正常发展。1978年中国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决定要“迅速、大量”地培养人才。
全国第一个少年班,就是1978年由中国科技大学创立的。中国科技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理工类高等学府,少年班从全国各地招募15岁左右的天才少年,对他们集中进行大学教育。
时至今日,这个中国第一代少年班约40人的名额,每年都要吸引全国各地约3000多名少年前来报名,是名副其实地“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与其他少年班的“神童”不同,科大少年班的学生不和比他们年长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而是与同龄的“神童”共同成长。这也是学生蜂拥而至的最重要原因。从创办之初到现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已经招收学员1134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1岁,其中942人顺利毕业。
而毕业生中的一半人都进入了同样存在跳级制度的美国。1996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名男生,今年年仅22岁就获得了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陈卿(音)本人也是跳级后来到科大读书的。他强调,中国科技大学为了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摸索。今后,少年班也要着重培养这些“天才”们如何在普通的大学里与普通的学生打交道。(完)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