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20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在日本生活的很多老华侨,每年一般都会在阳历4月5日前后(今年是4月4日)“清明节”这一天进行扫墓。
旅日华侨刘肇新的家族在长崎“崇福寺”祭祀祖先的灵牌。崇福寺是长崎唐四寺之一,又称圣寿山崇福寺,是日本最早的佛教黄檗宗寺院,寺中还供奉着关帝和妈祖,号称西日本第一文化遗产。一般,在寺院中的墓地中埋有已故家人的家庭,都会在阳历4月5日“清明节”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的。另一方面,长崎的大部分华侨都会将墓地设置在位于“悟真寺”境内的稻佐国际墓地。在华侨的墓地旁边也有俄国人的墓地。在这里,保持着在农历3月2日过“寒食节”的习俗,在这一天举行“清明节”的祭扫仪式。就这样,在长崎有了两个清明节。刘肇新的家自曾祖父去世以后,墓地便设置在稻佐国际墓地,所以在阴历3月2日(今年是阳历4月7日)这一天也会去扫墓。
长崎可以说是旅日华侨的发祥地。17世纪初,以崇福寺为首的5个黄檗宗寺院为中心,根据华侨出身地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当时,日本实施锁国政策,只在长崎的“出岛地区”(日语发音:DEJIMA)对荷兰开放港口。出岛地区是一个四面被大海和沟壕包围,与外界隔离的孤岛。后来,中国移民取代荷兰人,在岛上进出谋生。那以后,在长崎,中国人(当时被称为“唐人”,日语发音:TOUJIN),得到了比较宽松的居住许可,但条件是在上述的5个寺院附近。当时德川幕府为了阻止基督教的传播,故意让华侨们聚集在黄檗宗寺院,因为黄檗宗的开山鼻祖是中国福建省出身的隐元禅师。说一句题外话,隐元禅师把菜豆从中国带到日本,豆以此得名“隐元豆”(日语发音:INGENMAME),禅师的名字也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名字。从19世纪江户末期到进入明治时期,日本废除锁国政策后,欧美和中国移民开始进入横滨、神户等地居住。从这时起,开始在长崎以外的地区生活、居住的华侨们也在各地建立了华侨墓地,并在当地过清明节。
在长崎悟真寺的国际墓地中,埋葬的并不只有在长崎地区居住的华侨们的祖先,曾经在长崎居住过,现在生活在九州各地的,比方说像福冈、熊本、佐贺、鹿儿岛等地的华侨的祖先们,大多也被埋葬在这里。因此,在阴历3月2日清明节的时候,有很多九州各地的华侨都会前来扫墓。而对于这些华侨们来讲,这一天不仅仅是扫墓,也是和老朋友一起叙旧的好机会。稻佐国际墓地中,华侨墓地的一角,排列着从清朝时期开始入葬的古老墓碑,只是现在已经没人去祭祀它们了。那些盛开着的美丽的樱花,至少可以安慰一下这些孤独的灵魂吧。这情景也许也暗示着华侨墓地的未来……
刘肇新说:“以前,全家人曾经一起去长崎扫墓,并趁机旅行。现在,两个儿子都已各自成家立业,加上妻子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这几年我只有一个人从大阪出发去长崎扫墓,在那里住两天一宿。墓地的管理费由我来负担,而平常的管理照顾便拜托给了我的小叔,父亲最小的弟弟。可是去年我小叔去世了,所以只好再拜托我堂妹(小叔的女儿)夫妇,和在长崎居住同时也是墓地管理委员会理事的表弟来管理了。”
据他介绍,在关西地区,这里有两处华侨的墓地,一个是华侨们所共有的神户市的“中华义庄”,还有一个是借用京都宇治市的黄檗宗总部“万福寺”的一角,作为华侨的墓地。
万福寺是当时的“后水尾天皇”(日语发音:GOMIZUNOO)和第四代“将军”(SYOUDGUNN=这里所说的将军并不是军队的指挥官,而是德川幕府的最高权力者)“德川家纲”(日语发音:TOKUGAWAIKETUNA)建立的。两人都是俗家弟子,他们特意邀请原本临时在长崎逗留的中国高僧隐元禅师来到京都,作为开山鼻祖建立了这个寺院。
大阪地区的华侨都将墓地设置在京都的这个寺院,或者是在神户的华侨墓地。在这两个地方,“清明节”(今年是4月4日)前后一周的时间作为祭祀期间,由华侨墓地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管理。因为他妻子是神户出身,所以妻子家祖先的墓地便设在了位于神户市的“中华义庄”。
刘肇新说:“妻子家购买了位于中华义庄中第2栋“纳骨堂”一角的佛龛式墓地,那里装有妻子父亲的骨灰。去年的4月4日(星期五)是清明节,大家都必须上班。所以,我们和妻子的兄弟们约好在3月30日(星期日)这一天提前去祭祀。很多华侨都会像我们这样,倾向于选择星期六或星期日,像这样家里人容易聚在一起的日子来‘提前扫墓?’。这种传统习俗根据现实人们的生存状态而发生改变,是不得已的事情。这一天,不凑巧下着蒙蒙细雨,和我们一样去扫墓的人很多,妻子见到了很多旧友,大家互相问候。”
据介绍,清明节扫墓时,人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供品摆好祭拜完毕之后,一般都会在墓前一边缅怀故人,一边一起分享用这些供品。但因为是室内的佛龛式墓地(其实当时也有其他几家人站在佛坛前吃东西),加上天下雨,所以他们会把供品带回家里吃。
这,就是日本华侨“清明节”的一个缩影。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