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19
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多,综合能力强的“尖子生”逐渐热衷于赴国外名校深造。
记者昨日获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就尤为突出的深圳蛇口育才中学将筹办国际部,进一步探索国际化课程设置,具体措施还包括将通过邀请海外专家讲学等方式为优秀学生提供出国留学的资源和渠道。
而记者了解到,其实深圳不少中学已经打破了尖子生出国留学会降低高考升学率的束缚,开始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建议和国外名校资源。
高中生占深出国学生半壁江山
在英国留学的21岁学生许丽华昨日一直在熬夜赶写论文,她告诉记者:“出国后才发现,学习只是很少部分,更多是要学会生活和成长。”
2006年参加完高考后一个月便远赴英国曼彻斯特求学的她,看上去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周一至周三下午或晚上需到校上课,周四至周日“宅”着写论文,或管理博客圈子blog,“断粮”了才出门。学业之余还需兼职餐厅服务员或中文教师。这是她在英国的典型留学生活。
像许丽华这样高中毕业便远赴重洋的学生究竟有多少?据业内人士估计,深圳每年有两三千名学生出国留学,其中高中生占了一半,而且该数目还在增长。
深圳育才中学教务处的陈主任昨日告诉记者,“近一两年出国的学生有明显增加”。仅去年,该校登记的办理出国留学学生总数便达160人,除了高三毕业生,还包括高一、高二的学生。而该校去年高三一个班前20名的优秀学生有一半出国留学,排名前七八名全走了,其中第一名去了美国。
深圳外国语学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该校有100多名学生选择去美国、加拿大等校深造。而深圳中学校长助理、美籍教师何道明则预计,未来深圳中学学生出国率将达到十分之一左右。
尖子生以优秀综合素质获名校青睐
学生出国留学群体,以前给人的印象似乎多半是有个好爸爸的“公子哥”、“大小姐”为主。他们成绩太差、高考无望于是被父母花钱送去“洋插队”,接受磨炼。然而这一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尖子生纷纷凭借自身优秀综合素质获得国外名校青睐。
记者在深圳育才中学看到一份留学生去向统计,名单中名校迭出。而深圳首个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大学部)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学生董菲菲就来自该校。
而据不完全统计,另一所重点高中深圳中学去年至少有40余名学生被美国排名前50位的高校录取, 包括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校。
深圳中学校长助理、美籍教师何道明介绍,这批学生中大部分均拿到了3份以上的录取通知书,而且成绩斐然,“其中有17名学生申请到助学金,数额在5000美元至5万美元不等。布朗大学是首次在提前录取中为3名中国学生提供高额助学金,而有两名便来自深圳中学”。
校方开辟绿色通道助学生出国
中学生留学目前绝大部分仍是通过中介操作的市场行为,而随着中学生出国人数逐年增加,不少中学也逐渐意识到了要更新观念、采取措施,以应对这种趋势。记者了解到,学校教学质量标准仍然是以高考升学率为主,而各校中学生留学出国情况一直未列入统计,因此尖子生提前出国会严重影响该校的升学率,并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市的评估排名。
“人又走了一个!”每走一个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深圳育才中学教师黄真老师心里就一紧,主动找到校长汇报。“考清华、北大的尖子生全提前走了,这可影响升学率统计啊。不过转念一想,学生有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不是老师更欣慰的吗?”黄真说。
“我们的学生考得比美国本土的学生还好,我们该不该为中国教育感到自豪?”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兼深圳育才中学校长刘根平这样说。而记者发现,近一两年1月到5月,深圳各主要中学纷纷推出毕业生赴国外留学的数据统计,尤其是毕业生在国外顶尖名校就读情况。
不仅仅各学校“喜报”宣传力度加大,同时为适合出国的学生提供资源支持也成为近年来的新现象。“既然已经出现了这个需求和趋势,学校就应该有责任去引导好。”刘根平说。
记者了解到,深圳中学专门有一套系统为有意愿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该校校长助理、美籍教师何道明便是专职留学顾问,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为适合留学者建立个人档案,指导学生在深圳中学的选修课程中选择与其留学意向有关的课程。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剥离了留学中介,何道明说:“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学校网站等自己申请学校。主动独立性、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更适合出国”。
而深圳外国语学校则与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多伦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留学绿色通道,无须雅思托福,也无须高考,去年45名学生到该校就读管理学、生命科学等学科。
除了这些重点高中,深圳有些中学甚至开设了SAT班直升美国名校项目、雅思托福培训考试项目。
过来人说……
念完学士和硕士要花90多万元
刚刚举行完成年礼,便独自孤身一人远赴重洋,中学生在国外的日子是不是如他们当初所想象的那么顺利?
“有一种错综复杂,叫做我的大学,天堂的路,也不好走,尽管它是天堂。”在英国留学的大三学生许丽华这样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她2006年7月从育才中学毕业,19岁只身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她昨日告诉记者,她们这一届陆陆续续出国的人非常多,接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她深切地感受到异国生活给其带来的最大变化,“以前无论什么场合,我都是个外向、活跃的人。但是在英学习了两年,我学会了沉默,不张扬。”在曼彻斯特就读的时候,那所学校里几乎没有中国学生,她学会了独处,“这里没有人知道你的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用努力来证明自己。”
而现在的出国路跟她以前设想的已经截然不同,“我原来的计划是念一年预科,三年大学,预计花费超过100万元。但是到了英国后我拿到了职业资格文凭,念完学士和硕士90多万元便可完成。”许丽华到英国的第一个星期便开始打工,做餐馆服务生和中文教师,每年暑假则在国内的企业里见习。她的性格非常独立,“我父母都不知道我在外国读什么,我母亲只是以为我在念语言。人力资源是自己的兴趣,最后选择了市场营销”。
她也很快找准了自己的目标,就是4年内拿到3个专业的文凭,“我的成绩在学院里5年来的第一名,但为了尽快拿到学位,我就上不了排名很靠前的大学,但是这是我的选择”。
“留学并非那么舒适轻松”,许丽华说,她很想写一本书,“我想写写留学残酷的事实。”
许丽华除了留学打工,她还发起了育才海外学子博客联盟,“在国外,我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心灵家园,而同等背景的人也相聚到了一起”。
出国潮引发学校教育反思
深圳中学生出国留学的变化趋势实际上是中国日趋步入国际化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缩影。
刘根平表示,深圳一所中学在筹办成立国际部,而国际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锻炼,从课程设置等具体安排上结合东西方的教育优势,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创造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有出国留学的计划,这种教育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理解。
而中学生出国留学日益增多也让老师们产生了反思。黄真老师最大感受还是孩子们出国念书后行为习惯上有所变化,“礼仪上比较谦让、有修养,老师说话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停止讲话,排队时很有秩序,吃饭不发出声音。”
而在学术研究上,深圳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也感受到了一些区别。有两个同样专业的学生一起来看他,“在澳大利亚的那个孩子说,做试验需要几个月才能拿成绩,而在北京一所著名学校念书的孩子则说,试验不需要做,因为可以到地摊上购买高年级的师兄师姐的试验报告。这也值得我们反思国内的高校教育。”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