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诊所里感受多元文化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17

一个矮小的白头发老者站在我面前,85岁,身板挺直,却气喘嘘嘘。肥胖的肚子下垂着,要在裤腰上安两根皮裤带才能把裤子提住,好像小孩穿背带裤。

他是今天作心脏检查的第二个病人。从病人信息拦里看,他名斯坦尼,后面是个乌克兰人的姓。乌克兰人通常在姓尾有个“KO(柯)”字断后,尤先柯,舍浦琴柯,拉兹柯……

二战以后,有大批从东欧甚至前苏联的人移民到加拿大,不少人是在盟国军队解放战俘集中营时,直接从德国人关押他们的集中营里移民到北美的。二战后,加拿大百废待兴,需要劳动力,这些人移民到新大陆,就直接进了工厂、农庄、医院、政府机关,当然,也有一些人,到学校念书以后再工作的。他们那一代人,应当是婴儿潮一代人的父亲和母亲。

斯坦尼就是那时候移民到加拿大的,他在安省一家大汽车工厂工作了几十年,20多年前退休了。

老人眼神不好,耳朵也有点聋,但头脑清楚,自己坐公车来诊所,自己坐车回去。作完检查后,我看看外面在下雨,天气有些冷,问他:你自己回家能行吗?他说能行。

又问他:家里有人吗?他说:家里没人,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个孙子,早就搬出去自己过了,家里就我一个人。

问他:住老人院吗?他摇头说:不,哪能呢,当然是住自己家的房子,老太婆三年前去世了,就我一个人住。我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很骄傲地)。

那么冬天扫雪,夏天割草怎么办呢?我原以为他会说:我可以请人作呀。可没想到,他爽快地说:我有扫雪机和割草机,我自己可以做。我喜欢活动着,闲着没事,就全身酸疼。

也许这就是他能够还算健康地活到这么大年纪的原因。其实,人到80、90岁还能够过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自己动手,不依赖儿女,应当算得上是一种高品质生活了。这种高品质,和钱财多少无关,有钱的人,不一定能活这么大年纪,也不一定能活得这样潇洒。

他有骨关节炎,看着他慢慢地一拜一跛地走出诊所的背影,我突然想起“天伦之乐”四个字。他一个人在家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有时一定也很寂寞。在加拿大,除非父母已经躺在病榻上,儿女们、孙子们很少和老人在一起。儿孙绕膝,对很多老人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85岁的老人。

各个国家地区的风俗不同,诊所就像一面镜子,照映着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们。

不少南亚的移民,印度的、巴基斯坦的、斯里兰卡的,通常是一个老人来检查身体,却带来一大家子人,老爷子老婆子,儿子媳妇,孙子孙女,挤挤拥拥,阻塞过道,小孩跑,大人叫,赶场似地热闹。还能顺便闻到他们厨房的气味,很特别。

有时候小孩子哇哇大哭,你还得给他们当babysitter,找个玩具,找块饼干逗他笑,不然,连大人的检查也作不成。

等到检查做完,这一大家子赶场的人们走了,诊所就出奇地安静下来。

华人也不少。大陆的,香港的,台湾的,同胞见同胞,乡音乡情,很是亲切。

静悄悄地,客客气气地,来了一对爷孙,爷爷白发白胡须,脸膛红红,身板还结实,能听懂我说的普通话,但他自己只会说广东话。他早年从香港移民来,几十年下来,在加拿大有了一大家子人。孙子帮着他,扶着他,一路上“grandpa,grandpa”地招呼着走近诊室,生怕爷爷摔着碰着了,十分尽心尽力。

我看着这个穿这黑衣黑裤的年轻人,个头不高,面相英俊,却很懂事有礼貌,就和他聊起来。他的普通话也说的不好,我们就用英文交谈。

本以为他还在念高中,却不料他已经上大学四年级,明年就毕业了。学的是教育,而且是英文教学。他说他想作个高中英文老师,这又让我感到意外。通常,在加拿大的中国移民孩子,不是学电脑、药剂师等技术就是学会计或商业什么的,很少有中国面孔的年轻人选学教育,更遑论英文教育。这个年轻人的选择让我看到中国移民下一代,有着更多的志向和发展空间。

检查作完后,爷孙两都很有礼貌地点头说个“再见”,静悄悄地离开。

于是,我又想起那句古话“天伦之乐”。这样和善的老爷子,这样懂事有礼貌的孙子,他们那一大家子中国人,虽然没有“赶场”的喧闹,可是,在家里一定是尊老爱幼,十分和睦。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