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归如何圆梦?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13
当今社会,面对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就业压力已经不仅仅是对低学历而言了。多少海外归来的学子为回国就业的问题发愁着呢?
深圳:海归如何圆梦?
文|万祎
引进外来高端人才一直是深圳“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国内各个城市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力度,深圳更是不遗余力在政策、服务等多方面地推陈出新,力争在国内一线城市中拔得头筹。
在金融危机下,不少海外人才都选择归国工作。深圳将有哪些政策吸引他们落户?在归国海归中,哪些人会选择深圳?他们最看重深圳什么特点?海归们在深圳的发展状况如何?用人单位对海归人才又抱有什么看法和态度?
政策筑巢引来精英创业
始终走在中国改革前沿,有近三十年的经济特区历史;毗邻香港,处在中国与世界交融的前沿位置;服务型政府,配套措施完善,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多元的文化和宽容的城市气质,从北美、欧洲、澳大利亚、东亚回国的留学生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在国内众多城市当中,年轻的深圳较之其他城市而言,依然保有明显的优势。
2008年,深圳海归归国数字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归国创业者占了较大比重。在2008年深圳“第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上,290多名留学人员结伴而来,97项成果成交,成交金额达到29亿多元人民币,30多名留学人员签订了进入深圳留学生创业园协议。
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对高端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的引进工作从未松懈。截止到2008年年底,深圳市已累计引进海归1.2万人,特别是近7年来,深圳引进的留学人员年均超千人,留学归国人员已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一支生力军。目前,深圳全市由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的企业达860多家,300多家留学生企业已从创业园成功孵化出园,涌现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杰出的海归人才。
以“服务型”政府着称的深圳,在财政上对海归创业者们给予大力支持。从200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支持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资金。2008年9月23日,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1+6”文件正式出台,提出了25项具体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包括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交流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其中,对归国留学人员的一次性科研启动经费标准由原来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市政府设立的担保风险补偿金及再担保资金也向留学人员企业倾斜。
与此同时,深圳市先后建立了8个各具特色的留学生创业园,创业园总孵化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的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大厦,为海归在深圳软着陆提供了便利条件。
“2009年,深圳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出台适时适事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留学人员来深圳,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归的独特优势,推进深圳城市建设、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与国际接轨。”在2009年深圳市归国留学人员委员会、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园联合举办新春联谊活动上,深圳留学生创业园的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地对在场媒体如是说。
创业和就业,不能厚此薄彼
除了那些在国外有几年工作经历、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带着具有投资价值项目而选择回国创业的精英海归外,作为占较大比重的普通留学生,更多的只是在国外接受大学教育,他们毕业回国后,和国内的大学生一样会走上求职道路。
然而,就目前的形势看来,国内各个城市,包括深圳大多优惠政策都是针对海归创业者,而对于回国就业的海归,在政策以及配套的机构支持方面就显得有所欠缺。记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
记者电话采访了一位已经归国6年、在深圳工作3年的海归李先生,他对记者说,当初他回国选择城市的时候,更多注重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定位和城市产业发展与自己专业的契合度。选择深圳,是因为深圳的城市定位就是金融与高科技,这和自己在国外所学的IT专业比较匹配。在选择城市时,对优惠政策不会特别关注,因为优惠政策更多是针对归国创业人群,对于普通海归求职者意义不大。
谈到金融危机,李先生态度坦然,金融危机的确对自己以及身边即将归国的海归们影响甚大,但不管是金融危机前或后,海归回国工作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改变。金融危机只是让整个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像李先生这样的海归不在少数。不少海归表示,因为在外多年,回国求职手续办理、人脉关系积累、对国内形势的把握等方面都开始生疏,常常为了办理一个证明要分别往返于好几家机构。就这个问题,有专家呼吁,既然是引进人才,除了创业型海归,对回国找工作的海归,也应该设立与海归求职相关的接待机构,帮助他们更快找到工作;对暂时求职未果者,应给予就业指导和必要的心理辅导,这也算是柔性招揽人才的好办法。
海归也得用实力说话
金融危机下,很多公司已缩减预算开支,人员扩张计划也暂时搁浅。缩减人员开支是很多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的首要选择,这让本来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与此同时,随着海归归国数量的逐年增加,企业用人理念也日渐冷静。雇佣成本高、不了解国内形势、容易眼高手低,这些理由让有些企业将海归们拒之门外。在用人单位眼里,无论是不是海归,实力是考量是否聘用的关键性因素。
深圳一家外资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要说10年前,那时候回来的海归真是个个都算得上精英,但对于现在的‘80后’海归,我可不这么认为。现在出国留学的年轻人,不像以前都是由国家公派,大部分都是自费和申请奖学金出国的。他们身上没有那么多压力和任务,也有人是在国外混文凭、混日子,除了语言优势,其他方面未必比得上国内的本科生。”
位于深圳南山区的一家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也表示,公司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并不在乎他是不是海归,能力将是企业测评的首要标准。“对于大部分的海归来说,出国留学的确使他们具有国内人才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比如,他们掌握了一些国际领先的技术、英语水平较高、熟悉国际规则等。相对于国内本科人才来说,他们的理论更扎实、视野更开阔、拥有的科研成果可能更多一些。在同等条件下,海归虽依然受到青睐,但由于大多数留学生要求的待遇太高,企业满足不了,所以还是选择本地的大学生。”以上两位企业方代表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用人单位日渐理性的用人态度。
在国内人才市场对海归人才趋于理性的今天,仍然期望几年前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上百万元的年薪和其他相关待遇,成了用人单位与留学归国人员之间深入沟通的障碍。深圳留学生创业园总经理张滨龙说,海归回国创业,需要有一个重新扎根的过程,他们首先要改变对自身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的不成熟心态,“留过洋”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职位、高薪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