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秀一秀留学打工的酸甜苦乐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13
我是获麦俄美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的。美国人精明务实,奖学金只管学费和上课期间的生活费用,至于放了假,则对不起,你得自己养活自己。于是我就有一串难忘的找工经验。
没有车子,没有经验都不行
根据美国法律,留学生假期只准在学校里打工,因此,校内各单位的招工计划都在放假前送到各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根据高年级同学的提示,放假前一个月,我就跑到系学生工作办公室,从一叠招聘书中,选择了一个报酬较高(每小时7.5美元),时间较长而又能胜任的工作,为一家实验基地作电脑输入。填完申请表,又电话联系好用人单位,我兴奋不已,一天干8小时,一个暑期挣个几千美元没问题。正高兴时突然想起得问问实验基地在哪里。这一问像是盆凉水兜头泼下:基地远在郊区。我还没车,每天几小时转乘公共车根本不现实。第一次找雇主,就这样落了个空欢喜。
几天后第二次走进学生工作办公室时,招工广告上稍好一点的单位全被挑光了,只剩下图书馆、体育馆、书店的杂活。我只好先选图书馆,每小时5元,报酬低了点,但不用跑路,有空还可以看看书。可到图书馆一问,人家只需要有经验的人,好说歹说对方才把我列入预约名单。
想想希望仍渺茫,我又去了体育馆,对方盘问我一通,得知我是研究生,兴致勃勃地打开话匣子,说这项工作如何有趣,如何重要,好似已决定录用我一样。但最后一句话却是:过一个星期才能决定。在熬盼中过了一周,两家都婉转地来电话,他们已另有人选,他们彬彬有礼的拒绝潜台词是:我没有实干的经验。
“你干吗那么漂亮的脸蛋上不长个高鼻子?”
这天午后,从信箱里看到一则“启事”:经济系要从我系招暑期研究助理,有兴趣者可将自传交给系主任转来。我当然不放过这个机会。对我作面试的是权威罗肯特教授,他满额皱纹,眼神深邃,他说候选人有10多个,但是,我和另一位美国同学是被系主任布朗教授极力推荐的。问过一些问题后,他称赞我的英语讲得不错。
又过几天,我被通知再作第二次面试。按照惯例,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但见了罗肯特教授的面,他的第一句话却是:你觉得你的英语沟通能力会不会成为一个问题?风云突变,我不禁一愣:几天前他不是还夸我英语不错的吗?接着他又问我以前作过什么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在什么地方?在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方面,有些什么样的体会?等等,问题越问越多,越问越细,有点步步紧逼的味道。过于突然,我这些问题答得未能尽意,仿佛只有招架之功。我觉得像是中了埋伏,整个谈话的意图似乎预先设计好了:要你自己觉得自己不行,并非他们对你不感兴趣。结果,又失败了。
这次失败,使我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嫩。第一次面试后,未及时与布朗系主任沟通请教,并争取他的进一步支持。原来美国同样要讲关系,一个岗位的获得,熟人的介绍,教授的举荐,至关重要。以前总天真地认为,在这个自称最讲平等的国度里,只要有真本事就不会饿饭,现在才明白,哪里都有不下雨的云彩。然而我总有点不服气,我出国前是名牌大学的优秀生,几次在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到美国后成绩同样名列前茅。一位见过风雨的南韩师姐看出了我的心思,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半安慰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密斯梅,东方不明西方亮,你这样聪明的人还怕没人打灯笼来找?跟我打网球去别想了,再深究就会追到老祖宗头上去了,你干吗那么漂亮的脸蛋上不长个高鼻子?”她的话有点残酷,却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学期快结束了,工作没有找到,房租、水电、电话费等帐单却不断从邮递员那里投来。我不由得想起出发前刚进大学时,鬓鬓皆白的陈教授给我们讲的“六腊之战”的故事,说他们那辈人在解放前的旧中国每到六月和腊月学期结束时,都为往后的饭碗而奔忙,就像打仗一样地紧张和焦虑。想不到,半个多世纪后他的学生却在富足的美国也体验到了。
去中餐馆打工,这是中国大陆留学生出国前给多少钱都不会干,而在美国却又是90%都干过的活儿。我来到了一家叫“客来顺”的中餐馆。餐馆店堂不算太大,但干净清爽,挂着中国字画,播着中国古曲,让人觉得好像是回到了家乡。老板是一对70年代赴美的上海夫妻。夫妻俩审视了我一番,又耳语了几句,便告知我第二天去试试。
第二天,我去了餐馆,见啥做啥,吸地、抹桌子、清理餐具。美国人吃饭使用餐具,犹如摆弄宇宙飞船那样精细、认真与机械,刀子要分冷盘刀、主食刀、切肉刀、切鱼刀、水果刀、抹黄油力,叉子要分鱼叉、肉叉、水果叉,不像中国人一双筷子扫平天下。吃中餐虽然没有那么复杂,但你必须准备着。客人一到,引入座位、倒茶、送上菜谱、等着点菜,中间不断地加水、上菜、询问有何要求。是华人华裔用“国语”接待,是老外用英语接待。
顾客从11点开始进门,进进出出,气氛热烈,却不喧闹 ,需要服务时,则微笑着向我们示意,待我们把冰块和和糖送过去时,又立即轻声地表示谢谢。站在餐馆外面,如光凭耳朵听,很难相信里面有几十号人正在吃饭。对比国内餐厅的喧嚷一片,实在不无感慨。
干到晚上10:30,客人走空,我们自己才坐下来吃饭。老板夫妇夸我是来打工的人中干得最好的一个,机灵、麻利、善于应变,顾客满意,表示希望我第二天再来,同时递给我43美元。钱不多,却证明了自己第一天就通过了考验,心里还是顶高兴的。可第二天早上,躺在床上怎么也不想起来,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头天的高兴变成了懊恼:干吗漂洋过海来找这份罪受?
半个月下来,我已成为厅堂里的全把式,既是利索的勤杂工,又是熟练的侍者,从接待客人、清洁卫生到电话预订,什么都干得井井有条。但我的工资却像生了根,一分不涨,对比之下,别的中餐馆的侍者,底薪加小费(顾客在结帐时一般都多付15% 小费,如果吃快餐,也在盘子底下压二毛五分的硬币,这些钱是给侍者的,如果服务满意,还会多付),每天七八十元,月收入两千多元,是我工资的两倍,就是按美国法律规定最低工资每小时4.25美元算,我一天干12小时,酬金也应是51元。我向老板提出来,不曾想话还未说完,老板就拉长脸教训我不要太“贪心 ”,这么多钱还不满意!一副施舍者俯视乞求者的样子。我现在才算明白了,以前在报纸上读到先期赴美的一些中国人,剥削起自己的同胞来,比洋人还下得了手。第二天,我给老板拨了个“请假”的电话,拜拜了,反正暑期的生活费已凑合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