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住救济房当木工的中国博士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13
肖芜的消息时断时续传到我们耳边。先是为了拿博士学位,结婚多年没要孩子。接着又听说他去日本留学定居在温哥华。还有两个孩子。
每回同学们聚会他总在缺席中,先是电话打到西北(他一开始是回家乡在大学里当老师),后打到日本,继而打到了加拿大,他虽然人不在现场,但他一直成为热议的焦点。大多数人想象他在国外一定是开大奔,住豪宅。少说也是个CEO。可也有人说“那不见得”。说这话的人,通常被大家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给他堵回去。
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总在深挖人本智慧的潜力,从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为实现理想而不停的迁徙。那时集邮的同学收到他寄来的明信片甭提有多欣喜!
他还是做人的楷模,每当同学们聚会,他都及时的来函(以前是电报的形式)来电,或发信息,虽然通讯革命在不断的变化,但在大家的心里,他的心一直没变,大家在抢着跟他通话话时,都得到他通过语言的友情慰藉,也分享了他成功的欢乐。
尤其是母校大庆,他的祝贺信是随着花篮快递来的,大会重要的一环是宣读海外学子——他的贺电。
知道了他在温哥华的地址,我们到那第三天傍晚,就按图索骥去看他,当我们走过一堆黑人小孩,已站在了他们住的(像好莱坞电影里60、70年代)汽车旅馆般的建筑门前时、他家里人很吃惊,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上二楼经过三、四家住户门房才到了他们家。
这是加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小两间,屋里陈设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可能这里植被茂盛,空气水分含量高,他们的房子窗户小而少,人多(他们家两个孩子两个老人)那床腿跟地面的接触处有不少散开的黑碎泥,生活情形有点像我们初到北京时那样,空气里都弥漫着窘迫。(那些纸箱叠纸箱、让我遥想当年我们在北京的打拼生活)
直到我们吃完饺子肖芜才回来(他好客的妻子带着她父母给我们包了一顿饺子)他惊讶我们一路过来如此顺利,他说他以为我们会一路上跟他联系。我们说“导航仪”比人强:“这不美加版的GPS导航仪放在租来的车上,哪还需再问人!”“技术革命是在解放劳动力其实也在革我们的命哪!”他说。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交流。
他虽然穿戴整齐,但头发还是湿的。食指上包着白纱布。席间,我们大致知道,他定居这里,是因为温哥华是被世界公认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且这里的社会福利比较好。但是因为他是气象专业的博士,总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
饭后他带我们去散步,他说了自己的故事,“打过好几份工,反正都是半体力的,干脆做木工,钱多呀!今天你们要来,思想开小差了”原来他的手指是在车床上弄的。“一身臭汗把我变成了工人阶级,这不怕你们闻着先洗了洗——”
体验着生活的五味杂陈,路灯下他在哈哈大笑,我们在陪着他笑,他坦然地向我们敞开了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这个温哥华的夜晚让我感叹:人走过环境首先是走过自己的不易呀!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