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新闻普通标题(菜单留学新闻) >> 留学打开了我科研之门

留学打开了我科研之门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8-13


  “机会来临的时候,我非常愿意出去学习。走出了国门学习,更感到改革开放的迫切与需要。”谈到31年前赴美留学的经历,戴远东感叹万千。

  出国“充电”很突然

  戴远东1939年3月27日生于江苏南京,小学和中学时光却是在贵州度过的。1957年,戴远东考进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大物理系当老师,1978年去美国的时候还不到40岁。对这段经历,戴远东说:“现在的话叫‘镀金’,过去叫‘充电’。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我们都非常愿意出去学习,就是要提高水平,为国家的发展尽力。”

  “这个事情来得很突然,也没有什么准备。”戴远东回忆:“1978年初秋的一天,我在外地出差,突然接到了学校通知,说‘你赶快回来,第一批访问学者要去美国了’。”就这样,戴远东赶回北京,紧紧张张地考完英语,幸运通过的他就远赴美国学习了。

  谈到自己的英文水平,戴远东谦虚地说:“虽然我当初考试通过了,其实我英语不太好。在美国学习,因为导师是华人,所以英文长进也不大。”但在那个时候,首次踏出国门的中国学者,在异国他乡陌生的环境生活、工作两年,他所付出的努力和要克服的困难,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只吃炸鸡的中国人

  高速公路穿梭不息的车流、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商品丰富的超级市场,是美国给戴远东的第一印象。在美国的生活既平凡又惬意。戴远东回忆:“那时候都是自己做饭,美国人习惯中午吃学校食堂,我们都是带自己做好的三明治。我们的饭桌上最常见的就是鸡。那时候在国内肉都很少吃,在美国能顿顿吃上比蔬菜还便宜的鸡,真的很不错了。”

  “在美国闹了这么一段小笑话。”戴远东笑着说:“记得在华盛顿培训英语期间,那时候还不能自己带饭,午饭就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小餐馆买。我们去了,大都点着要炸鸡,英文叫‘fried chicken’。那个餐馆很小,就3个员工,他们一看见我们这批穿着打扮都一样的中国人走过来,就嘿嘿一笑:‘Fried chicken?’他们就知道我们一定是点这个。”

  提前走上科研之路

  在华盛顿短期英语培训后,戴远东和同去的北大物理系老师杨威生来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他的指导教授来自台湾,名叫高亦函。语言上毫无障碍使动手能力较强的戴远东很快投入了研究的海洋。

  戴远东觉得,远赴美国的这次留学经历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最主要是使他提前走上了科研之路。因为在这之前,身在北大的戴远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实验室建设方面。

  戴远东的专业是做超导研究。超导研究有一个前提是必须在低温下进行,当时的要求是“绝对零度以上4.2度”,这是超导体工作的温度条件,这个实验条件相当苛刻。“为了使北大物理系具备这样的条件,我赴美之前一直致力于做成具有这个条件的研究室,其实是为大家创造科研条件。”戴远东感叹:“到了美国以后,我转到了真正做研究的道路上,回来以后当然研究工作也就得以继续下去,可以说去美国的这段经历更早地为我打开了科研工作之门。”

  因为做实验室建设,戴远东对试验条件的体会更深。那时候北大物理系只是刚刚可以达到“绝对零度以上4.2度”这个基本条件,而且只能定时定点使用。而在当时的美国学校中,任何时间都可以做实验,说明了当时中美之间在研究条件上的差距。

  没想到祖国发展如此之快

  刚到美国的时候,住的地方离购物商店较远,戴远东在华侨朋友帮助下很快学会了开车,而且第一次路考就通过了。戴远东颇为得意地说:“要回国了,很多人劝我把美国驾照换一个国际驾照,这样回国就能开车了。我说:‘换那个干嘛,中国人口那么多,要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有私人轿车的程度?’我以为这辈子在中国看不到满眼的汽车了,所以没换驾照。谁想到中国发展如此之快啊!”

  从美国回来后,戴远东一直在北大做研究,直到现在,他仍然坚持每天都去办公室上班。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