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能够挽救美国金融危机吗?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7-17
中新网10月1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6日发表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生院教授林华生撰写的文章指出,今后,拥有充盈资金的中国政府和政府基金、以及拥有高额国民金融资产的日本将会通过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更加积极地进入美国市场,这将会对摇摇欲坠的美国金融体制提供有力的支撑。
文章摘录如下:
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震撼了全世界。这和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相比,规模更大,影响更广。难怪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惊叹地说:“这是一百年里仅有一次的金融危机。”
美国的银行、金融和证券公司纷纷倒闭和面临倒闭。为了制止美国金融制度崩溃,美国政府制定了调动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由此,美国金融危机似乎见到了曙光,可是,当天的纽约股市还是大跌。这说明市场对美国经济还持悲观态度,认为此法案没有时效性。
其实,美国长期以来的双重赤字(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不断累积和增加,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同时,美国国民储蓄率又非常低以及家庭经济收支又非常不平衡。
美国通过了上述方案,必定又会大量增印纸币、发行政府公债以及抛出债券,而中国和日本便是理想中的大客户。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数一和数二的外汇储备大国。外汇储备额分别为1兆8000亿美元和1兆零156亿美元。美国的外汇储备额甚低,仅有595亿美元(低于台湾、香港以及韩国等经济体)。显然,美国的外汇储备,对金融危机起不了大的救急作用。
中日两国是美国国债的两大买主,分别持有已发行美国国债的13%和19%。长年来,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美国的极其重要的债权国。
再以国家资金和国民金融资产的地位,看中日两国情况。
中国国内资金流动量充盈,再加上预期人民币升值而大量流入的投机资金,中国的资本市场出现流动资金过剩状态。此外,随着贸易盈余的大量增加,以及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长,中国已大举进军美国市场。
美国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和奥巴马已分别提醒世界说:“美国已经欠了中国5000亿美金”和“中国已经拥有1兆美元的美国债权”。
日本的国民金融资产(存款、债券和股票)预计高达1536兆日元(据估计,美国金融危机正式发生至今,日本已流失了高达128兆日元)。当今,在日本还没有设立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政府基金。这意味着日本是倾向于依赖民间金融证券机构和企业向海外展开投资活动的。
日本的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持有大量的美国住宅金融债权,金额达到15兆日元以上。最近,日本银行(半官半民银行)又答应提供1200亿美元给美国政府。其他代表性的日本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又分别提供大量资金收购和出资美国企业。
今后,拥有充盈资金的中国政府和政府基金、以及拥有高额国民金融资产的日本将会通过大型银行和证券公司,更加积极地进入美国市场,这将会对摇摇欲坠的美国金融体制提供有力的支撑。
实际上,正像“石油资金”和“伊斯兰资金”在全世界的大规模流动那样,中国的大量外汇储备,已经投入美国的国债市场。据估计,中国已用了30%至40%的外汇储备购买了美国的国债。
另外,中国政府又成立了两家投资公司,陆续开展海外投资(例如向因次贷危机而遭受重大损失的美国证券公司摩根士丹利投资50亿美元)。然而由于经验和人才不足,对市场缺乏深入了解,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国应该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以美国为首的市场经济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固然会带来较高的收益,但是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如果美国经济的变动会极大地左右中国经济的话,这样的中美经济关系结构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中国应该积极去购买美国以外的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同时,中国应该进一步钉住和强化“一篮子货币制”,分散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另外,中国应该将外汇储备和流动资金用作国内资本,致力于环保,缩小两极分化,充实医疗制度,改善和扩充教育设备,建设社会和工业基础设施等。也就是说,应该将重点放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保障和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方面。对救济美国摆脱金融危机方面,只能是起配合作用,而不是、也不可能是起主导作用。
对日本来说,通过日本银行和民间银行以及金融证券公司,对美国给予支援,也在所难免。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首当其冲的便是日本。因此,日本决不能袖手旁观。
日本动用其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国民金融资产,投资美国的国债和债券市场,也希望以后有较高的收益。不过,以前接受日本政府救助而解决了不良债券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应该对现今的萧条的日本经济,作出贡献。
日本的数以万计的、尤其是中小企业和自营企业,都很难安排贷款。现在却看见日本银行以及其他民间银行和金融证券公司,大举把资金转移美国,心里很不平衡。
尤其一般老百姓也很反对让自己的税金,没有用来改善他们的福利和生活,却源源滚入美国,而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至于日本的外汇储备,和中国一样,大程度上与美元挂钩,这一点也急待解决。庞大的国民金融资产如何刺激和扩大国内的消费市场,也是个亟待关注的课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