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异乡 又是一年月儿圆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7-16
是夜,朋友打电话来说,她母亲给她寄来月饼,过几天给我送些来。这才如梦初醒,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快到了。放下电话,抬头望见窗外一轮明月,不由得想起《红楼梦》中的诗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心里竟生起万千感慨。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也因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还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之意,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然而,现在的我与父母亲人远隔千山万水,团圆并非是一件易事。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也似乎远离许多美好的中华传统节日,浑浑噩噩过着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日子。
风渐起,捧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在手中,空气似乎也渐渐清新暖和起来。深邃的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虽还不是中秋之月,却亦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记得朋友特别相信苗族一个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深深爱上了月亮,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就在水清姑娘与月亮的爱情即将开花结果时,水清姑娘不幸被至高无上的太阳相中。太阳为了阻止水清姑娘和月亮的爱情,得到水清姑娘,制造了种种磨难。而水清姑娘至死不渝,忠贞不二的爱情,最终使她和月亮战胜了太阳,有情人终成眷属。
每当朋友说起这个故事,总是一脸虔诚。特别是在中秋之夜,她甚至会在自家阳台上摆起供台,点一缕香,像模像样地拜月。听说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八月十五之夜,京师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华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而看到朋友拜月时,我总会大笑着向她讲起另一个故事,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直至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即立她为皇后。我嘲讽她恰似“少女拜月”,祈祷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早日得个乘龙快婿。朋友听了,往往笑而不言。而月色中的她,却是不同寻常的美丽。
不日,突然收到母亲从国内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一盒月饼,一盒母亲亲手制作的月饼,共有十二个。我顿时明白了,这一个月饼代表着十二个月,它仿佛在静静地向我诉说,母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女儿的思念。刹那间泪水盈眶。
“中秋到,吃月饼。”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忘不了的一件事情。小的时候,不喜欢吃市面上买的那种大月饼。每当临近中秋,母亲就会亲自做月饼。我永远也忘不了,在母亲忙碌的时候,嘴馋心急的我在厨房里转悠,语无伦次地唱着“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那其乐融融的孩童往事此时此刻就像一幕久远的电影,叫我怎能不追忆?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也许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精致。如今,各式月饼更是层出不穷,让人在大饱口福之时,也大饱眼福。
然而,在我的眼里,母亲做的月饼却是天下第一,虽然它没有华美的包装,精制的图案,但它却融进了一位母亲的心。轻轻地拿起一个,缓缓放进嘴里,细细地品味,那美味仿佛一下子要将我融化。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酥是油酥,饴是糖,亦是一种爱,一种牵挂。
清代诗人袁景澜《咏月饼诗》中说:“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这是何等境界,何等美景,令人向往。
夜晚,看月亮一点点升起,皎洁的月光如曼妙的歌声撒播进空气、浮尘、目光和影影绰绰的城市之中。突然觉得,能有这样饱满和深沉的期待与向往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也许还有些奢侈。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