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7-14
来加拿大不到一个月,在飞机场做了一份工,是清洁工,经理只让我填了一个表,内容简单不过,只是姓名、出生日期、地址、电话和S.I.N社会保险号码,就马上开工,当时我想大概只是临时工就简单些吧!
但如果在大陆,到飞机场如此重要部门工作,要查清祖宗三代、阶级成份、社会关系、个人历史等等,恐怕一头半月还查不清楚吧!哪会即登记立上工的呢!
经过那里的一个越南朋友,也是清洁工的介绍,到现在的航空服务公司做工,这位朋友下午在机场上工,下班后到另一间做,一天做十六小时,拚搏劲十足。
他介绍说这公司工人有工会、大机构,福利好、工资高,比最低标准工资高一倍,还经过工会谈判每年加工资,每班供应一餐饭食。
自己是无产阶级,来到加国,是一无所有。
在大陆申请移民加国,学校按离职办理,每年工龄发一月工资,当时工资是人民币六十元,二拾年工龄发给了一千二百元,由于外汇受管制,这千二元还不能全换成港币。换了港币,折成加币仅仅够一家四口从香港飞来多伦多的机票吧!
辞去了公职,摔了铁饭碗,吊销了户口,断绝了油、粮、煤等供应,住房退还,已经没有回头余地。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过河卒子,只有向前。
一无所有,更一无所惧,不是说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身上的枷锁吗?
幸好,人力资源部马上介绍内子去职业学校培训,给予最高的职业津贴,还有车费津贴,认为我的工作不稳定,算失业。所以尽力来资助我们,我们这些新移民是生活无忧,很有人情味。
儿女都不费一文进了学校,每月政府寄来儿童津贴(俗称牛奶金),以济燃眉之急。
后方稳定,亲友各方来援。有危而后有机,有新的机会何不一试?骑牛找马吧!
初识人权
到了那间FLIGHT KITCHEN NO.1,见到了人事部经理,是个大胖子,笑容满脸,问我:“是来找工吗?”
“是!”
“请跟我来。”
当然要填表,这次申请FULL TIME,全职工,应该严格一些吧!
不!还是一样,那个基本五项:姓名、出生日期、电话、地址、SIN号码。还加了一项:学业程度:小学、中学、大学。
这次多了一个表,就是要签名同意自动加入工会。该公司不雇非工会雇员。
他叫我第二天就上班,他还说明了我的职位、工资、福利、班次等,然后送我出门。
真不相信,找个工作这么简单,征询一位老华侨意见,他叫我读一读“安省新移民手册。”
该书在“就业”一章指出:
“安省人权法例保障人民不因种族、宗教、肤色、年龄、性别、国籍、祖裔、出生地及婚配状况而受歧视。”
它还接着指出,雇主不能询问求职人的出生地,不能索阅出生证明书或相片,亦不得问关于种族、国籍、肤色或宗教问题。
除非经委员会同意,性别与婚配亦不能影响求职者的雇佣决定。
加拿大公司严格执行法令,反对歧视。
哈哈!我这个无产阶级的一员得到的不仅是民主、自由,还有人权!人权!
怪不得经理不问我出生地、母语、国籍、宗教信仰,是否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什么都不问,当然也不要相片存档了。
记得,工作几年后,部门经理拿了一个求职申请表来问我,是否能从姓名中判断申请人是男还是女?因为表中没有SEX(性别)这一项,表是寄来的,我看拼写法是越南式拼音,与我们一样,无法从译名中看出性别来,只能说SORRY!
人权委员会指出雇主征聘广告中不能指明聘什么种族、性别、宗教、肤色或年龄的雇员,包括不能用“他”、“她”这类带排斥性字眼,例如“男管工”、“女侍应”等属于禁止之列。若见到违反标准的启事,可以检举。
要检举,打开一份三大报刊之一的广告招人栏,你可以看到“男司机”、“女侍应”、“年轻力壮”,还有“不吸烟”等等。更有“请美女”、“请年青小姐”、“美丽大方活泼开朗”这一类广告,不知人权委员会有什么办法去对待这些雇主?为什么有些公司做得到而有些又做不到?
在雇佣时已经受到歧视,在工作中受歧视的机会会大一些,是吗?
除了种族、肤色、宗教等,还有一项规定:不得因已获赦免之罪案纪录而受歧视。
也就是说,不准问雇员的过去历史,那怕是刚从牢狱释放出来。所以不能问雇员的曾用名。他(她)已改了名,你无权过问。
这就是加拿大人权委员会的反歧视法,在这里工作,应该有一份安心。
初次做工
头一天上工,确实心慌,来此一个月,对多伦多、加拿大、西方社会都是陌生的。
进入工厂,不辨东西南北。耳边听到广播不断的命令,唤这个,叫那个,还有航班号码和各种代号、数字,一点不懂。
还是那个经理,带我进更衣室,给了一个自动锁和密码,一个储衣柜。领取了一套白色清洁的工作服,一顶白纸帽,盖住头发。然后进入工作间。
工作间入口有明显告示牌,没有工作服,不准内进。
虽然它不象交通规例的禁入牌那样,违章抄牌、扣分、罚款,但所有工人均自觉遵守,所有外来者:各航空公司代表团、学校学生实习者、上级检查团等无一例外,或穿或披上清洁白色工作服,带帽子才能入内。
经过某一个车间,只见传送带不断转动。工人们将各种食物放在餐盘上……
又到另一车间,那是大厨房,几个带着高高帽子的厨师在煮食物……
经过厨房来到另一间,先到经理室,上书,EQUIPMENT MANAGER(译“必需品”部吧!)。
经理是黄脸孔,心里一喜。好像遇到个熟朋友。不料他头一句就是:DO NOT SPEAK CHINESE。 THIS IS CANADA。
从口音我知道他是香港来的。他叫我填一张表,与在人事部的一样,这张存在这里吧了!
后来他有一天静静地告诉我,说他与我讲中文会引起别人怀疑,在工作场所不能讲。
他叫来了工头SUPERVISOR,是个印裔,领着我走去车间。
走到流水作业线上,这里一共六条传送带,带我到第三线。
每线有三个工人,叫我站在最后,原来的工人就走了。
领头线的是个意大利胖老妈妈,有时听不清她说意大利语还是英语。
第二位是个高大黑女人,来自牙买加JAMAICA。
她把我叫作CHINAMAN,我问她为什么不叫正式的CHINESE,她说,在她们国家都是这样叫的,我看这也符合英语习惯,又没有歧视成份,而且这里她的同胞都这样叫,我又是唯一的中国人。(那位经理不久就调回温哥华了)
流水作业
不经任何训练就正式上岗,当然是眼见功夫,普通人一看即会。站在传送带旁,作为机器的一个附件、零件,作机械性动作就可以了。上方是一个斜架,放置方形的塑胶带格的篮筐,将传送带上拾起来,回收清洁的餐具、用具放进去,放满了,往上一推,这个筐就由滚轮送往大蒸汽机洗涤去了。头顶上有传送带,将这些篮筐送回来。让我们取下放在架上再用。传送带是不停的动转,除非是机器出了毛病。
航空公司,为各航班服务,所有航机的餐车全推到这里来。在下一个回程航班前将所有餐车、电炉、餐具全部清洗、消毒干净,然后按乘客数量放上新鲜食物送上航机上。我们做的是第一个工序,将餐车清理,将所有餐具、用具,分门别类清洁好,送给食品部。
各航空公司餐具都不同,同公司的不同机型用不同的餐具,传送带上真的五花八门,一会一个样。
那位黑女人很友好,每次都告诉我,什么用具要拾起来,如何排到筐中,什么是垃圾,倒进水渠…… 当我手忙脚乱时她主动帮我,确实处理不了时,替我按电钮,停了传送带。告诉老妈妈要放慢速度,因我是新手,第一天上工呢!我有点紧张,生怕将漏拾的餐具,误倒入水渠,更怕刀、叉、匙羹等漏拾,流入了传送带,使机器出故障、停转。
那位牙买加人很友善,告诉我,万一误倒入水渠,到了垃圾房,清理后还会送回来,不必过分紧张。
形状不同,质料各异,但总起来不过是餐盘、焙盆、碗、碟、刀、和叉,其它异物,倒之可也!
所有纸包、软塑没有回收、洗涤之可能,一经热水就完。只有硬塑胶才经得起热、冷、清毒水冲洗,原则确定,就较易处理了。
忙乱了一阵子,两小时过去了。是小休时间,按规定,两小时有拾分钟休息,停了传送带,洗了手,去休息室休息。
休息室也是餐厅,全日供应牛奶、咖啡、面包,每日供三次热餐。
热餐一般是两种肉食,一主食,一蔬菜,有时厨房部门不忙,就给我们加一盘色拉或热汤,这也是公司福利之一,只收取35仙。
到餐厅一看,原来我们部门还有两位黄脸孔、黑头发的亚裔女性,一交谈她们一位来自新加坡,一位从印尼来,只讲英语,不懂汉语。
环顾人群,女性占70%以上,肤色各异。印裔、黑人、白人、南斯拉夫人等。后来知道曾被戏称为“联合国工厂”。
休息后,回到工作线上,这次遇到生平第一次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把大盒大盒的新鲜牛奶倒入水渠。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