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人才来国内金融机构效力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7-07
刚刚起程的“上海市赴英美招聘高层次金融人才招聘工作团”,在受到各方关注的同时延伸出一个话题,即如何吸引海外人才来国内金融机构效力,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暴发而海外金融机构动荡不已的“抄底良机”之下。
意外邮件
12月4日,中国旅美金融协会的一位会员收到一封来自协会主席陈毅松的电子邮件,即此次金融人才招聘会的邀请函。
据悉,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联合组织的招聘团上周五起程,上周六、本周二和本周六将分别在英国伦敦、美国芝加哥和纽约开始3场招聘会,招聘中高端金融岗位170余个,包括资产管理、产品研发、行业研究、金融工程、金融衍生产品、保险精算、基金经理、个人理财业务、养老金受托业务等15个类别。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联、国泰君安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和中信银行(4.31,0.06,1.41%,吧)等20家金融机构将进行现场招聘,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等9家金融机构将委托招聘。
上述人士昨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正在欧洲旅行。“突然收到协会给我发的招聘会邀请函,我可能会提前结束旅行,如果我能够赶在下(本)周末赶回纽约,我会去参加最后一场在纽约的招聘会。到现场去看看热闹,毕竟整个金融形势和市场环境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这样大型的中国代表团赴海外招聘高端人才的招聘会也难得一见。”
“我去招聘会现场并不是要找工作,”这位人士表示,“我自己的基金主要投向的是中国的企业,所以我的工作其实已经架起了中美之间的桥梁。”
中国旅美金融协会的很多会员都对此次招聘会感到意外并充满期待,决定亲临现场一探究竟。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已经收到了这个消息,大家对此也是议论纷纷。”一位在纽约工作的投行人士告诉本报,“我和同事有空的话也会去现场看看热闹。”
据新华社报道,本次招聘会伦敦站首日上午,就有500多位在英金融专业学习的留学生或毕业生前来咨询和商谈。招聘会也吸引了外国人前来参加。
“海归”之路
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招聘高端人才,也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如薪金、企业文化等。新华社援引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官员盛裕若的介绍称,此次招聘岗位的薪酬很有竞争力,有的岗位年薪最高可达150万元人民币。
尽管吸引“海归”面临一些问题,但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金融机构从未放松对此的努力。正如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盛裕若所说:“上海正努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长期需要大批具备市场化和国际化经验的金融人才,这种需求不会因目前金融形势的低迷而改变。”
虽然如此大规模的招聘团远赴海外招聘人才不多见,但中国企业海外招聘人才也非新鲜事,不少“海归”已经在招聘浪潮中回到国内供职。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便长期通过向美国的各种协会组织发布招聘书来吸引“海归”。“中金每个月都会向中国金融协会提供十几个招聘岗位,我们都收到过它提供的岗位信息。”一位中国金融协会的成员告诉本报。这位人士供职于美国一家老牌投行。
这位人士告诉本报,明年春节前他将回到北京,为国内一家银行工作。他去年初主动和国内金融机构取得联系,多次回国沟通和商谈,才敲定这份工作。“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很犹豫,远在金融风暴暴发之前,美国的投行非常火爆,收入非常诱人。但是,在美国,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要真正融入当地的机构是不太现实的。”
这位人士介绍,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很难真正被委以重任,一般工作10多年后,职位就已到达顶端。在美国学习技术、在业务前台积累工作经验是十分可贵的机会,一旦达到职位瓶颈,未来如何发展成为令大多数人困惑的难题。
出于这类原因回国工作的海外人才不在少数。回国后,有些会加入对中国市场开拓较广的外资机构,有些则开启创业之路。
一家华尔街对冲基金的投资经理告诉本报,通过6年半的努力,他升为投资总监,这意味着他在海外“打工”的经历将就此结束,因为基金合伙人不可能把整个基金都交给他管理。
“在美国做投行只是练练手。我正在和一些企业家探讨合作的机会,希望能够建立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对冲基金。”这位人士告诉本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