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加拿大 >> 加拿大实用信息 >> 华裔青年寻根的美丽与哀愁

华裔青年寻根的美丽与哀愁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18

    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全球政经影响力日增,加上2008年北京奥运在即,中国这块大磁铁不但吸引各国人士蜂拥而至,更牵动了成千上万在海外出生、成长的华裔青年,回去寻根、去学习中文、去开创事业。

  怀抱着对故土朦胧的梦,在外国被视为“中国人”的华裔青少年,踏上中国土地后,却发现自己也被视为“外国人”。

540){this.width=540;}" border=0北京的古迹,让陈海学到很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当他参观元、明、清三代的中国最高学府国子监时,站在“独占鳌头”上,希望北京之行,能为他申请法学院带来好运。(陈海提供)

  这些被视为“第1.5代”的华裔青年如何面对文化的冲突、让自己破茧而出,与当地的中国人血脉相连?他们在中国的日子里,耕耘、收获了些什么、改变了什么?对计划回大陆学习与工作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也许是有趣的故事。

  中国是圆梦的地方

  孔令奇(Jeffrey Kung)是孔子的第76代子孙。18岁高中毕业那年,第一次随山东同乡会返乡祭祖。但中国和孔子,当年只是父辈告诉他的一个遥远而又陌生故事。他在大学时期到北京大学一年半的学习,引领他在中国宽广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热爱的歌唱和演艺事业。孔令奇惊觉,中国才是让他圆梦的地方,他目前仍以北京为基地,专注在亚洲发展。

  从小,孔令奇的父亲就告诉他,他是中国圣人孔子第76代传人。他虽然生长在美国,但和一般美国的孩子不一样,他负有传承孔子精神的使命。父亲的叮咛虽然种在他的心底,但他自小和美国同学一起玩耍,成长环境中华人不多,他并不真正了解孔子的后裔、华人的血缘,对他有什么实质意义。

  直到18岁那年,他踏上先祖的土地,一直在隐藏在他心底的小声音,渐渐变大。他开始想要找到自己的另一部分。回到美国读密西根大学后,他参加加州大学系统(UC)的学生交流计划,到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就读。在北京期间,一家娱乐公司找上他,签下了一份中文合同,成为这家娱乐公司的歌星。

  孔令奇在洛杉矶当医师的父亲孔祥瑜和母亲沈兰,事后知道他要留在大陆往演艺圈发展,十分震惊。不过,在了解他的志趣和决心后,父母只好尊重他的意思,但希望他能先完成大学学业,也希望合同结束返回美国。

  孔令奇在亚洲国家开拓自己的事业已经四年。他出道没多久,就以“01”的专集,获得台湾金曲奖的“最佳新人奖”,两年后,他又出了一张专辑“世界和平03”。去年,孔令奇与大陆和台湾影星第一次拍了一部40余集的电视连续剧《醋溜族》。在大陆拍片,条件与美国有天渊之别。在上海最炎热的夏天,摄制组在一个用铁皮摄影棚赶工,没有冷气,只在棚中放置大冰块和大风扇降温,里面滚烫滚烫。母亲前往探班,心痛不已,但孔令奇却不以为意。

  他表示,4年来的闯荡,他最大的收获是,在寻找自己的认同中有了更多答案。在新专辑中有一首“我是谁”,表达了他自己既不是完全的美国人、也不是完全的华人,他走到哪里,就吸收哪里的养分,最后综合成容纳了美国、大陆、台湾、甚至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独特个体,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与时俱进。

  孔令奇的合约明年就到期,但约满后他不打算返回美国。他说,常在太平洋两岸穿梭就会发现,已经成熟的美国,变化缓慢;但发展中的中国,则日新月异,而容纳世界各种潮流的北京,才是让人圆大梦的地方。

  为故乡搭起世界桥梁

  孙康妮(Connie Sun)生长在西圣博盖谷一个富裕的华裔家庭,一年半前,她突然提出要到没有亲戚熟人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英文。当初告诉父母,一年就回来,但一年后,她觉得才渐入佳境,决定再留一段时间。父母家人都很惊讶。

  父母来自台湾的孙康妮,虽然从小在说华语的家庭长大,但因为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均以英文为主,加上父母也能以英文与她沟通,她的中文很不灵光。

  上高中时,孙康妮开始有想把中文学好的念头,与身分认同、寻根无关。只是到了青春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难免与父母冲突,孙康妮只是想把中文学好些,和父母增进沟通。

  后来升入柏克莱加大主修英文文学。对世界了解得更多,孙康妮对自己血缘中的中国文化也就越有兴趣。她决定要出国,要去了解世界。经巴沙迪那社区学院中文计划负责人魏瑞琴教授介绍,她在南京师范大学找到一份教英文的工作,就只身前往。

  孙康妮说,刚去时样样都不适应;人多车多,马路也不敢过,很多规矩难以理解,更难接受。好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的几所大学,有一个外语教师的圈子,从世界各国聚集到南京,彼此互相扶持。

  一年过去,南京当地的朋友愈来愈多,她发现自己才刚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开始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感受,她希望多留一些时间。今年春季,她和一位大学的当地教师,一起回乡过农历春节,好几个亲戚的家庭聚集一起,让她了解中国过年原来这么热闹温馨。

  到中国一年半,她最大的改变是,以前对中国很多人与事,用美国人的观点去看,充满批评心理。与中国民众接触多了,观点和角度就会调整,多了理解和关怀。

  有一个两腿严重残障、被父母遗弃的12岁女孩,每天都在南京师范大学门前行乞。生活虽然如此凄惨,但女孩的一颦一笑,每天都给过路人带来温暖,大家都叫亲切地叫她“小荷花”。孙康妮说,有一天小荷花没有出现在大学门前,好多人才惊然发现,见不到小荷花,日子是多么的不同。原来她生病了,需要动手术,一个好心肠但并不富裕的比利时教师,把她接去照顾。

  孙康妮和好些外籍教师商量,决定在大学为小荷花策划一场筹款义演。当天义演反应非常热烈,来了五六百位观众,很多是当地的教师、学生和居民,筹集了两万多万人民币给她动手术,并送她上学受教育。孙康妮表示,参与策划为小荷花筹款义演,让她的生命有意义、更充实。

  孙康妮深深感受到,当今世界变化很快,也变得很小。在全球化的世界,最重要的生存技巧之一,就与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交流沟通,让自己与整个世界一起同步。

  孙康妮表示,她兼具美国和华人的双重身分,因此,有责任让中国人和美国人互相了解。这种努力很困难,但在中国生活一年半后,她相信推动和促进跨文化的沟通,对于她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挑战。

  发现北京处处是商机

  去夏从洛杉矶加州大学毕业、决定工作一年后才进入法学院继续学业的陈海(Glen Chen)面临了两个选择,一是留在洛杉矶接受一份接近两万多元年薪的办公室秘书工作,或到北京一家月薪仅有3500人民币(不到500美元)的工作。在家人力劝下,他不太情愿地选择了后者。但4个月之后,陈海肯定地表示,好在他没有留在洛杉矶,否则会失去人生最宝贵的一段经历。

当一家在北京的美国律师事务所,以比当地人略高的薪水,提供他实习机会时,陈海的第一反应是:3500人民币,怎么生活?5岁来美、不通普通话的他,没有亲友在北京,更令他裹足不前。

  不过,家人给他的劝告是,现在与可见的未来,世界许多商人都往中国跑;2008年奥运又在北京举办。他当了十多年美国人,为何不用一年的时间尝试做做“中国人”?多学习一种语言,多一份在中国的经验,不仅未来找工作、对眼下申请的法学院入学也会大有帮助。

  陈海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飞到北京。添置了一些简单家具外,他所剩薪水就不多了,连吃饭钱也要尽量节省,中午只好到东方广场一个专门给大楼清洁工人和杂工吃午饭的食堂,吃10元人民币一份的午餐。但对于青年人而言,生活条件舒适与否,并不是最重要。北京五彩缤纷的生活,一下就把陈海深深吸引住。

  在律师事务所工作,他发现有些在美国行业的收费、合约方面的行规,搬到中国去便窒碍难行;有些中国尚不流行、但在管理上很有效率的美国经验和概念,需要经过引导教育,引入中国。这些实际经验,使他获得许多在中国做生意的认识。若不亲历其中,是无法学到的。

  在工作以外,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陈海表示,在北京几个外国人比较集中的酒吧街,如三里屯、工人体育场、朝阳街等,很容易就交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这些国际友人,有在北京投资经商、读书、教学或做研究,有的纯粹只是旅游或体验中国生活。大家都以“外国人”的身分在北京相聚,不会像在各自原来的社会那么讲究等级,很容易亲近。而每位友人的经历,都十分独特,就如同翻阅一本有趣的书。

  此外,全世界顶尖的音乐家、艺术家和体育明星,都到北京表演,只要有兴趣都可去看,这是洛杉矶远远不及的。陈海最深的感触是,从人文、建筑到文化,北京非常全球化,人们的世界观会豁然开阔。

  原来一直担心薪水太低、钱不够花的陈海,还发现生气勃勃的北京,处处是商机,赚钱不是难事。工作之余,他帮助中央电视台审核中译英的剧本、到奥林匹克训练营为曾获奖牌的运动员辅导英文、到英文补习学校教英文,都有可观收入。

  这四五个月的北京生活,也让陈海了解到中国潜在的巨大竞争力。他刚到北京,曾经想在中国传媒大学帮学生补习英文。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就像他那样,五六岁开始学习英文,不但英文读说非常流利,好些人还懂三四种外国语,比美国学生语言能力强多了。

  陈海说,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选择留在洛杉矶,否则每天的生活,除了上班,只能和同一圈子的朋友,到餐馆吃吃饭、到夜总会跳跳舞。作为华裔,在美国其实很边缘,与主流社会有很大隔阂。北京却不一样,所交的朋友、参与的活动,让你觉得即使不是参与社会核心,也是生活在主旋涡的外围,视野开阔了,对自己的自信也大大提升。

  失根兰花寻找同胞认同

  刘慧芝(Priscilla Lau)、雷家莉(Crystal Lui)、林光中(Eugene Lin)三人分别透过不同的计划到中国学普通话、学专业。与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不同,华裔学生到北京学习,也包含了寻根和寻找自我认同。

  去年暑假,雷家莉到北大参加为期六周的中文学习计划。家里在中国有生意,父母觉得她需要把中文学得更好。因此暑期后,她再回到北大学习一年中文。

  在洛杉矶加大毕业后,到台湾一家航运公司工作过的刘慧芝表示,大家都知道中国是目前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国,有无限商机。父母来自台湾的她,希望自己有更好的中文能力,也希望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所以辞去航运公司工作,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中文。

  在柏克莱加大就读的林光中,是透过加大的外国学习计划,到北大学习一年中文。

  刘慧芝和雷家莉在学校附近,合租了一套两房的公寓。刘慧芝与雷家莉都有同感,在美国时,不管她们怎么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但还常常被白人及其它族裔视为“中国人”。但当她们来到这块祖先的土地,想亲近这块土地的人与物时,她们有些沮丧地发现,她们却被自己的同胞视为“美国人”,使她们饱尝双重身分的尴尬。

  发生这种困扰,刘慧芝和雷家莉都了解,虽然同种同源,但大家生活的环境太不相同,中间有很大鸿沟。她们到中国去,不仅仅要学习语言,更要了解当地风俗民情。两人利用各种空隙时间,分别到全国各地旅行,刘慧芝到蒙古去,甚至就住在蒙古包,贴近民众。

  住在北大学生宿舍的林光中表示,对于从美国来的学生,中国有很多事情让他不适应。但在北大选修工程和公共政策的林光中,有次以民工为研究报告题目。

  当他知道,有些民工一天工作12到15小时,一个月只有400到500元人民币时,非常震撼。林光中表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众,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生活,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孩子其实非常幸运。他表示,等完成学业他会回返回到中国,在这块土地上,为同胞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