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移民新闻普通标题(二级菜单移民新闻) >> 五邑华侨与悉尼唐人街

五邑华侨与悉尼唐人街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18


  唐人街,又称中国城、华埠,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居留地或居住区。在海外,凡有华侨聚居的地方,都建有大小不同、风韵各异的唐人街。五邑华侨出洋历史久远且人数众多,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澳大利亚悉尼唐人街即是一例。

  悉尼(五邑华侨称其“雪梨”)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五邑华侨称其“纽省”)的首府,澳大利亚第一大都市。悉尼是早年华人来澳谋生最早踏足的地方之一。据悉,2001年,全澳华人人口为55.63万人,悉尼就占24.8万人,居全澳首位。悉尼华侨以粤籍为主,其中中山人占40%,高要人占24%,东莞人占20%,五邑人(主要是台山和新会)仅占10%。五邑人虽不占多数,但其影响力非同小可,涌现了梅光达、刘光福、黄柱稳、梅东星、黄来旺、谢日昌等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极具影响力的华侨领袖。当年,梅光达在唐人街开设的“光达号茶室”誉满悉尼港,华工们在悉尼港上岸后,便嚷着要去唐人街品尝“光达号”的茶点。

  1900年11月至1901年5月,梁启超在澳大利亚游历时,更刮起了一股“梁启超旋风”,纽省、特别是悉尼市成为保皇会的中心、《东华报》成为保皇会的机关报,深受梁启超的影响。

  1917-1924年,澳籍华人创办了中澳轮船公司,其创办人刘光福、余荣是台山人。公司董事会成员15人,其中五邑籍占6人。刘光福和余荣先后任总经理。中澳轮船公司的创办显示了华人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

  悉尼唐人街几经变迁。最早是在今岩石区即下乔治街。当年,轮船抵埠,就在今圆环码头附近卸货卸客,华工即从这里进入悉尼和纽省。起初,主要是淘金。后来,随着采金业的衰落,华人逐渐转而从事其他职业,如种菜、家私、经商等,才以威克司福街(今温德华滋道)为中心,形成新的唐人街。至二战前,悉尼唐人街又逐渐移至今坎布街一带。二战后再扩展到今德信街、沙瑟街一带。从70年代起,包括四邑会馆(同乡会)在内的悉尼华人社团组织起来,成立“美化德信街委员会”,集资对唐人街的建筑物进行改造扩建,绿化美化周围环境。台山籍富商陈炳达先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委员会”已将他的名字镌刻在唐人街的牌楼上永志纪念。

  去年6月,我在悉尼参加梅光达国际学术讨论会时,亲临德信街唐人街区游览观光,“零距离”地一睹了它的风采,深感荣幸和自豪。改建后的悉尼唐人街以德信街为中心,旁及禧街、小禧街、沙瑟街、欧田磨街等,中文的街牌下都写上一行中文:“欢迎光临华埠”,更是倍感亲切,像回到了家一样。德信街长约100米,街道上铺着白砖,街道虽不宽,但两旁植有树木,并设有亭台、座椅,富有中国园林特色。街道两边的商店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中文招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质量上乘,顾客盈门;入夜灯光辉煌,中国餐馆把桌椅摆到街道边上经营,食客络绎不绝,如置身于江门的“大排挡”食肆,成为悉尼唐人街一道风景线。

  悉尼唐人街在华人的捐助下,于德信街南北两端建起了钢筋水泥的大牌楼,顶部为中国宫殿式琉璃瓦,两边镶嵌花岗石,牌楼外侧下座有一对青铜狮子,威严古雅,是悉尼唐人街的标志性建筑,游人必在此处留影。两座牌楼内外侧均刻写有侨领们书写的横匾和对联,字字句句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华侨华人的美好愿望。国内一些华侨史出版物对这些对联有过记述,但不甚准确,现将我抄录的刊发于下,以正视听:

  南端牌楼的外侧横匾是:“通德履信,黄瑞麟题”。对联是:“德业维新万国衣冠行大道,信孚卓著中华文物贯全球”。内侧横匾是:“继往开来,黎锦鸿、林容题”。对联是:“继往上国衣冠维护自由正义,开来大同世界发扬民主精神”。

  北端牌楼的外侧横匾是:“四海一家,陈炳达题”。对联是:“四海种族同仁修睦合群为兄弟,一家金兰结义精诚博受贯澳中”。内侧横匾是:“澳中友善,司徒荣聪、陈德光题”。对联是:“澳陆风光物阜民康邦交友善,中原气象德门义路揖让仁风”。

  纽省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团——雪梨四邑同乡会和澳洲侨青会,也在信德街上。四邑同乡会原名四邑会馆,约成立于1898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悉尼最悠久的社团之一。它是四邑华侨的一个地缘性社团互助组织,对促进四邑侨胞的团结和悉尼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该会馆二楼大堂悬挂着“四邑同乡会”巨大的牌匾,这是章孝严的手书,为四邑同乡会增色不少。四邑同乡会会馆十分宽敞、明亮,各项设施堪称一流。这里原是台山广海籍旅悉尼殷商、慈善家陈炳达先生的旧喜万年酒楼。当年,同乡会余宜沧会长同陈先生谈起物色一个理想会所之困难时,陈先生不假思索便将喜万年酒楼的钥匙交给余会长,并让他去计划装修。余会长问陈先生租金多少,陈先生很爽快地说:一年一元啦。装修的资金也不用担忧,你大胆按计划进行就是。全部装修费用25万元,陈先生支付了15万元,占60%。为了永志陈炳达先生的功德,同乡会授予他永远名誉会长的称号。

  悉尼唐人街的两座牌楼建成后,陈炳达先生为其中一座亲书“四海一家”横匾,勉励悉尼和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团结如一家,共谋发展。陈先生不仅热心四邑乡亲的慈善公益事业,对澳大利亚各侨社及其他慈善公益事业,他得知,总是义不容辞,慷慨解囊。他一生捐助过的慈善公益事业,数也数不清。陈炳达先生的高风亮节,在四邑侨胞和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中有口皆碑。更难得的是,陈炳达先生辞世后,他的夫人和儿女们,继承陈先生的遗志,继续支持同乡会,会馆的租金仍维持一年一元。邑亲无不啧啧称赞,感恩戴德。

  德信街尽头处,矗立着一座由悉尼各社团发起建立、并于2002年11月11日揭幕的“澳大利亚华裔军人英雄榜”纪念碑,它一边是纪念碑文,另一边是华裔军人英雄芳名。二战期间,澳大利亚华侨华人为保卫澳国、为战胜法西斯邪恶势力、维护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四邑籍华侨华人也是好样的,比如:新会籍阮来共有8个兄弟姐妹,其中6人参军作战,阮来官至飞行中队指挥官,是空军英雄,战后受到澳国政府嘉奖。弟弟勃特是空军中尉,因作战致伤残;弟弟依迈、高符理和阿历参加陆军,在新几内亚前线作战;妹妹燕达则是白衣战士,救死治伤。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澳国传为美谈,成为华人的骄傲。

  开平单水口乡亲梁国祥先生的外籍太太,也是二战中一位巾帼英雄。梁国祥先生陪我瞻仰纪念碑时,手指着芳名碑上的“LEONG STANLEY”对我说:这就是我太太的名字。言谈中显得十分自豪。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