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美国 >> 美国关于美国(二级菜单关于美国) >> 美国经济病重中国宜先打预防针

美国经济病重中国宜先打预防针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17

今年以来,中国沿海大批企业倒闭。不过出口的险境下,整个中国经济似乎还未明显感觉到寒冷冬天。看起来,美国正在成为一个反面教材:屡屡出手拯救经济和金融,效果似乎总不明显。实际上,在各国政府中,美国的措施已是相当睿智并最富前瞻性了,如非政策得当,加上转移危机的能力高超,其经济早已失陷。政策的现实效果会有滞后效应,如果不能认识到一点,而对美国的衰退加以嘲笑,那么中国将在坏情况完全暴露之后或难以自保。从历次危机中率先脱困的国家看,应对策略跑赢一步,是致命一环。

10月8日,在美联储的主导下,包括英、欧、加、瑞典、瑞士在内的西方六大央行联手降息50个基点。全球央行首次联手大幅降息的举动,反映出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国政府也在同一天宣布存贷款利率同步降息27个基点,并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冲击,进行了适当的政策应对。那么,全球金融危机是否会传染中国,政府的应对政策是否得当呢?

银行助推泡沫

纵观历次资产泡沫的形成与破灭,银行信贷在其中的推波助澜责无旁贷,而中国目前的地产泡沫中也有银行的大量参与。

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源起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的源头又在于美国的地产市场。从2001年到2006年,美国股市的涨幅不到10%、物价的涨幅不到15%,而同期新屋销售均价上涨了50%,房价的上涨含有明显的泡沫成分。

美国地产泡沫的形成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从2001年开始,美国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进入空前繁荣阶段。从2001年到2007年,美国的ABS(资产支持证券)总量由不到1万亿美元上升到近4万亿美元,而两房支持的MBS(房贷支持证券)总量由2.5万亿美元上升到4.5万亿美元,这近5万亿美元的新增资金供应几乎全部进入美国房产市场,使得美国居民的房贷总额由2001年的5万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超过10万亿美元。房贷类资产在美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中的比例,也从2001年的35%升至目前的45%。

历次资产泡沫的形成与破灭,银行信贷的推波助澜责无旁贷,中国目前的地产泡沫中也有银行的大量参与

银行房贷激增的原因之一,是其对借款人资格的放松,即形成“次级贷款”。然而即便是“优先级贷款”,其规模的激增也反映出银行对房产风险的重视不足。在房价泡沫破灭以后,这类规模增长最快的资产也成为银行坏账的主要来源。

银行不仅助推了次贷危机的形成,还在1929年的大萧条、1989年日本资产泡沫中居功至伟。当时美国和日本的银行均提供股票和地产抵押贷款,从而使得银行信贷资金直接进入股市和房市,助长了泡沫的形成。

中国同样存在资产价格的泡沫问题。从2005至2007年3年间,中国的房屋销售均价涨幅约为50%,而同期银行房贷的增幅约为90%,房贷在银行贷款中的比例由14%升至18%。不可否认,房价的大幅上涨受到银行房贷激增的强烈刺激。

自从2007年10月份以来,中国的资产泡沫迅速破灭,股市的跌幅超过60%,房价也停止了上涨,不少城市的房价出现大幅下跌的趋势。

而正是房价即将大幅下跌的一致性预期,使得大家对银行的房贷类资产质量产生了担心。目前,A股中不少的银行股已经跌去2/3左右市值,即反映出市场的这种担忧。

盈利模式受困

房地产的持续低迷,已经开始对银行的盈利模式产生影响,突出表现是存款的长期化,以及贷款的短期化。

我们知道,银行主要通过资金的借贷来获取利润。由于利率曲线通常具有正斜率,也就是说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因而银行盈利模式的核心是借短放长。以我国银行为例,其存款的一半左右为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72%),而贷款中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利率在5%以上),因而可以从中获取巨额的差价。然而由于经济的不断减速,银行存款定期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而其中长期贷款需求则不断萎缩,尤其是居民的房贷需求大幅下降。

短期贷款飙升———企业的现金需求非常强烈,中长期贷款需求的减弱表明其投资动力不足,反映出其对经济前景的担心。居民储蓄出现定期化趋势———同样反映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

从我国货币信贷数据的变化上可以看出这一趋势。自今年1季度以来,居民房贷持续同比少增,1季度同比少增400亿、2季度同比少增800亿、3季度同比少增超过2000亿。居民房贷的急剧下降,反映出地产市场的极度萎靡。非居民的中长期贷款,也停止了2007年以来同比增长的势头,在8、9两月的新增量仅与去年同期持平。反观短期贷款,则出现井喷之势。以2008年3季度为例,新增10300亿贷款,同比多增2100亿,然而这部分多增的贷款完全是短期贷款,尤其是企业票据融资,而中长期贷款依然保持同比少增。短期贷款的飙升,表明企业的现金需求非常强烈;中长期贷款需求的减弱,表明其投资动力不足,反映出其对经济前景的担心。
另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M1增速的下坠,2008年9月份仅为9.4%,比去年平均20%以上的增速已经骤减了一半。同期的M2增速降至15.3%,也保持着逐步下行的趋势。M1增速的下坠,对应着企业活期存款增速的急剧下降,联系到其短期贷款的飙升,反映出企业正普遍面临流动性问题。与此同时,定期存款增速却急剧上升。两者的背离也反映了经济的衰退趋势,例如在2001及2005年同样出现过类似现象,而当时均为经济减速期。居民储蓄也出现了定期化的明显趋势,同样反映出其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

工业减速

如果按照GDP增速来衡量,2季度中国GDP增速为10.2%,仅比1季度的10.6%小幅下降,预计3季度GDP增速也不会低于9%。从GDP角度看,中国经济减速似乎不明显。

然而,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008年出现急剧下降,目前已经降至11%左右,远低于去年同期17%的水平。由于工业是中国经济的主体产业,更能代表经济的实际减速程度。由此看来,中国经济已经大幅减速。

作为印证的是发电增速的骤降。2007年中国发电增速平均在15%,而2008年6月份以后发电增速降至8%、8月份甚至只有5%。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发电增速与工业增速间有着稳定的对应关系,因而,发电增速的骤降印证了经济的大幅减速。

也有人对发电增速的可靠性提出置疑,因为今年煤价一度暴涨,发电增速的下降或许反映了煤炭的供应不足,而且8月份的发电增速下降则包含了奥运因素。然而分析发电量的分省结构,可以发现近期对全国增速下降贡献最大的主要是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份,这些区域的对外依存度最高,对全球衰退的反映也最敏感。

出口减速

出口的减速,一方面受到了全球衰退的影响,同时,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

从全球来看,日欧经济在今年二季度出现负增长,美国虽然保持正增长,但前景也不乐观,而英国、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均近似零增长。2008年8月13日,日本统计局公布2季度的日本GDP环比增速为-0.6%,再度出现负增长的情形,而上一次出现0.5%以上的负增长还是在2001年。随后的8月14日,欧元区统计局公布2季度欧元15国的GDP环比增速为-0.2%,这是自1993年以来,欧元区经济首次遭遇季度负增长。除了欧元区和日本之外,以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也纷纷告急。英国2008年2季度的GDP环比增速仅为0.2%,比上月的0.3%又有降低,其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为2000年以来的最差水平。加拿大经济早在2008年1季度就出现负增长。与欧日英加相比,美国经济增长似乎还不错,其2季度GDP环比增速为0.8%(年率为3.3%),且自2007年底以来已经连续2个季度回升。然而2季度美国经济增速的反弹,主要归功于美国政府的大幅减税政策。而在3季度减税效应消失以后,美国经济下坠的真相将逐渐显露。此外,从就业市场来看,美国3季度的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为负,失业率则不断飙升,反映出的恰是经济不断下滑的事实。

人民币指数年内的升幅接近12%,远超2005年升值启动以来2%左右的升值速度,出口增速未来的前景并不乐观

虽然美国经济前景不乐观,然而欧洲、日本经济当前的表现更差,使得其对美元的币值水平均大幅下滑。从7月中旬至今,美元指数升幅达到12%。

因此,7月份以来中国的出口增速看似有所反弹,重新回升至20%以上,但由于人民币指数年内的升幅接近12%,远超2005年升值启动以来2%左右的升值速度,出口增速未来的前景并不乐观。以欧元区为例,7月份以来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幅达到18%,整个2季度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幅度仅为2.6%,自2005年末以来人民币对欧元就持续贬值。按照2004/2005年的经验,当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之时,对欧盟出口增速也会显著下滑。

投资下降

除了出口的减速之外,中国经济的另一重大隐患就是投资的下滑,尤其是地产投资的大幅下降。

2007年的中国经济达到本轮增长的高峰,其中投资的贡献功不可没。当年投资增速达到24.8%,远高于16.8%的消费增速。在投资中,地产投资增速达到30.3%,远高于投资平均增速,其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5。

中国投资增速下滑,一是受制于仍然下跌中的地产市场,二是企业盈利的大幅下滑

进入2008年以后,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无论从销售面积还是销售金额来看,今年2月份以来就出现了负增长的势头,到了8月份,两者的同比降幅均超过10%。
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已经影响到地产商的投资热情。在今年的7、8两月,地产投资增速从上半年的33%迅速回落到20%以下。而房地产的减速严重影响到其上游行业,例如建筑建材和钢铁等。例如2007年3季度的水泥和粗钢产量同比增速均超过15%,而今年前8月两者的同比增速均不到9%。

影响投资增速的除了地产市场之外,企业盈利的大幅下滑也是重要原因。今年前8个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为19.4%,比去年同期的37%下滑了近一半。利润增速的下滑源于利润率的下降。在2006、2007两年,工业企业利润率持续上升,从而为利润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而自2007年4季度以来,工业企业利润率出现下滑的迹象,因而利润增速也出现明显回落。

从通胀到通缩

今年年初,工业企业利润率的下滑源于PPI的暴涨,尤其是原油、钢材等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其引发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也是推动各国通胀不断攀升的原因。

在2008年年中,原油价格一度接近150美元,同期美欧日等国通胀均创出多年新高,中国的通胀也处于8%左右的10年高位。

从7月份开始,随着全球衰退预期的加剧,油价出现暴跌,目前的跌幅已经接近50%。随着油价的暴跌,全球铜铝等金属以及大米、玉米(资讯,行情)等粮食的价格也出现大幅回落。其中,粮食价格的跌幅也接近50%、而铜铝的跌幅超过30%。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使得全球高涨的物价形势出现缓和,然而究其根源,其反映出的是全球衰退日益深化的事实。而随着衰退的加剧,不仅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下跌压力,一切商品价格均可能大幅下降,这意味着通缩将有可能再现。

事实上,价格的下跌已经成为各行业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例如钢铁、机械以及化工等等。尤其是化工行业,在原油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其利润率的下降反映出的是产品的需求不旺,因而价格持续下滑。

而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也使得通缩出现的概率增大。

上世纪1929年的大萧条之后,全球出现持续的通缩。而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也出现持续的通缩。因而我国在资产泡沫破灭的背景下,也有出现通缩的可能。

从泡沫到萧条

无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困境,都与资产价格的泡沫有关。那么,资产泡沫破灭是否会引致萧条,中国能否避免呢?

回顾80年前的那场大萧条,对其原因曾有过许多争论。

二战后凯恩斯干预主义的兴起,与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有关。在凯恩斯看来,工资具有刚性,因而在有效需求不足时市场无法自动达到平衡,进而需要干预。

然而到1963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舒瓦茨出版了《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一书,对大萧条产生的原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货币的作用被提上理论前沿。弗里德曼是货币学派的创始人,其名言“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广为人知,然而这句话的反面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亦即“一切通缩也都是货币现象”。

我们知道,大萧条期间美国的货币供应量、物价和产出都剧烈的下降。在弗里德曼看来,产出下降的原因是持续的通缩,通缩源于货币供应量的下降,而货币供应的下降源于美联储错误的紧缩货币政策,因而货币紧缩是大萧条的罪魁祸首。

那么,到底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解释谁更有说服力呢?

如果仅以美国为案例,这两种解释都有其道理。然而需要解释的并不仅是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席卷全球,因而必须同时解释萧条在多个国家蔓延的原因。

日本在1990年代陷入失去的10年,一方面是货币当局降息的迟缓,另一方面则是大藏省未能及时改善银行资产质量,其习惯强迫好银行合并坏银行,从而使得坏账始终存在于银行体系

我们可以比较英美两国的经验来证明这一点。在1929年后的大萧条期间,英国的GDP只缩水了5%,远低于美国的缩水25%;而且其衰退时间只有2年,远少于美国的4年。作为对比的是其货币政策。在大萧条发生2年以后,1932年的2月英国开始大刀阔斧降息,利率在半年内由6%降至2%。而美国则在1931年的10月开始加息,利率由2.5%升至3.5%,高利率一直持续到1933年的6月才开始再次下调。所以,大萧条时期英国货币政策的放松要远早于美国,而这又归功于其最早放弃了金本位。1931年,英镑宣布与黄金脱钩,此后英国政府即在货币政策上展开了拳脚。而美元直到1933年才脱离金本位,期间为了防止黄金流出,美国政府不得不保持高利率,从而导致了经济衰退。在大萧条时期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法国,直至1936年才放弃金本位。
因此,可以认为,货币的过分紧缩是泡沫破灭导致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而货币的收缩,除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信贷需求之外,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也是重要原因,因为后者导致银行信贷供给的下降。在这一点上,必须有一个最后贷款人的出现,以保证必要的信贷供给。

而日本在1990年代陷入失去的10年,一方面是货币当局降息的迟缓,在1989年底资产泡沫破灭之后,日本央行直到1991年才开始降息;另一方面则是大藏省未能及时改善银行资产质量,其习惯强迫好银行合并坏银行,从而使得坏账始终存在于银行体系。

对策借鉴

回顾大萧条的经验,对比今次联储应对次贷的手法,不得不佩服联储的老谋深算,凡事都先行一步。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是大萧条领域的研究专家,其上任的背后意味着美国货币政策当局对泡沫的破灭早有准备,并做好了充分的防范。本轮降息最早由美国从2007年9月开始,随后英国和加拿大均在2007年12月开始降息。而日本、欧元区及中国依旧保持高利率不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采用紧缩货币政策的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在2008年2季度均出现负增长,而降息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经济增速均为正值。此外,美联储还建立了多项途径向市场贷出资金,以缓解市场的流动性困境。出台7000亿的方案意在改善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从而化解信贷收缩的可能。

我们认为,美元指数近期的反弹以及美国经济在2季度超预期的表现,充分表明联储政策的前瞻性,因而可以作为世界各国的借鉴。

首先在降息上,我们认为在金融危机面前,降息的时间越早越好,幅度越大越好,因此建议央行不妨考虑年内再次大幅降息。

与此同时,要密切关注价格下跌的趋势,防止通缩。在信贷萎缩的背景下,不妨放开信贷额度,甚至可以直接窗口指导,鼓励银行放贷。

对于目前出口的严峻形势,不妨考虑在未来两年人民币适度贬值,使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培育的大量企业能喘口气。如果等企业都倒闭了再放松,则可能为时已晚。

如果担心人民币贬值引发热钱流出,不妨提前适度降低准备率。

对于房地产市场,不妨考虑放开二套房贷等限制性政策,毕竟这一政策的出台是为了防范房市泡沫,而今的问题是防止地产市场的崩盘,因而这类限制性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