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加拿大 >> 加拿大实用信息 >> 华人家长与学校鸿沟待跨越

华人家长与学校鸿沟待跨越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16


  “移民加国,理由万千”,但对大多数有子女的华人移民而言,“教育”却绝对是名列前茅的主要因素,配偶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分隔两地,成为“太空人”家庭。但是注重子女教育的华人家长,在本地教育工作者及学校老师眼中,却是不折不扣的“稀客”。

  列治文学务委员区泽光就表示,在华人学子超过六成的学校中,往往只有一位,甚至没有任何华人家长参与家长会等学校活动。三联市亚裔家长会主席梁杨彩明 也说,在她担任学校家长会副主席的时候没有其他华裔参与。而华人家长与学校沟通不良,也成为了本地教育界中一个难解的现象。

  语文、制度不通

  梁杨彩明认为,“英语能力”绝对是移民家长难以跨越的一道门槛,大多数来到加拿大的移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会话都不成问题,但一碰到子女教育问题却开不 了口, 因为怕有些事情会“越说错越糟糕”,或是孩子被学校贴上“英语不好”的标签,因此就算学校有不合理安排,甚至连小孩被欺负,都不敢联络学校,反而要孩子自 行向老师寻求帮助。

  曾经担任学校家长会义工,现任学校教师张丰如表示,其实华裔家长都相当关心子女教育,也试着参加学校活动,但往往在知书这一关就败下阵来,心灰意冷下就不再出席学校活动。但她认为,虽然英语是个难题,却可靠时间和毅力弥补,但教育制度的差异,才是家长无法跨越的“鸿沟”。

  张丰如回忆,当她刚进入家长会担任义工的时候,虽然可以与老师们对话,但在学校举行研讨会或是座谈时,她却是“鸭子听雷”,不理解老师们在讨论的议题,让她惊觉到加国与原居地学制的巨大差异,她在经过多个月的学习后,情况才逐步改善。

  区泽光对此表达同意,与其他国家比起来,加拿大的学制较为复杂多变,各个城镇都有一套独立教育系统,与原居地学制更是南辕北辙,移民家长必须从头学 起。但 本地学制对于土生土长的本地教师及民众而言,却完全不是问题,因此本地教师无法理解移民家长的难处,也不会主动伸出援手,让移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远。

  “改变心态” 必修课

  担任多年的亚裔家长会主席,梁杨彩明发现“冷漠”及“匆忙”是华人家长的通病。学校为了解华人家长对教学环境、书本、以及ESL课程等议题的想法,都会特别印制中文问卷给家长填写,但回收率可能不到两成,让学校感到好意被华人家长的冷漠打了回票。

  本地民众也觉得华人家长似乎特别匆忙,在上学和放学时间接送子女后就消失无踪,甚少看到华人家长陪同子女一同进入学校走动,或是与老师讨论。

  区泽光认为,这个现象显示华人家长仍没有跳脱“看成绩单就可对子女状况掌握八成”的观念,忽略家长主动出击的重要性。他表示,在加国,家长主动投入 相当重 要,并非有问题才找老师,反而应该与老师像主动交朋友。如果家长不主动出击,老师又不了解华人家长心态,就会造成孩子出现严重问题后,家长才第一次与老师 见面。

  此外,无法适应“加国自由学习环境”,也是华人家长与学校难以沟通的原因之一。区泽光说,华人家长不能理解为何本地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几乎不给学生 家庭作 业,因此常要求老师多给一点,但本地老师也不了解为何华人家长对子女学业如此急迫,甚至放学后还到处补习,感到与华人家长无法沟通。

  梁杨彩明认为,家长觉得孩子来到加国已经比原居地自由,因此给多一点补习有其必要,却忽略小孩亦需要时间调适。孩子们面对“生活”、“朋友”、 “学 业”,肩头的重担并不比成人轻松,因此华人家长必须改变心态,理解在加拿大的教育体制下只需给小孩适当辅导,也可以避免与学校老师发生误会的机会。

  “角色倒错” 怪现象

  2003年10月,治安良好的西温哥华市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案件,一名13岁华裔少年持刀将同学砍杀成重伤,案件除了让社会各界发现“有钱子女没人管”的问题外,也让华人家长惊觉自己并不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所作所为。

  区泽光表示,在华人移民中,“角色颠倒”确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家长由于语文等因素不愿与学校主动联络,而是都是透过子女来了解学校的事务及老师的 想法, 但却忽略子女也会有犯错及撒谎的时候,孩子在发现自己的微小过错可以瞒过父母后,就会犯下其他更严重的过错,直至不可挽回。过去就曾有华裔学生经常翘课, 父母直到孩子被退学后才发现的个案。

  区泽光表示,如果父母过于依赖子女和学校沟通,可能会让子女出现“我比爸妈行”的心态,父母在子女心中地位严重下降,子女也不听从父母的管教,造成冲突。

  张丰如认为,孩子应该是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但本地华人家长确实给子女“超龄”的压力,除了要求子女成为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外,更会把成人应该负 担的工 作转嫁给“英文比我好”的子女,却忽略这对年幼的孩子是一件相当沉重的负担,也给子女做了坏榜样,因为连爸妈都不肯好好“学习英文”,又凭什么叫子女用 功,造成学校、子女、及家长三方面的困扰。

  两岸家长 不同调

  虽然本地华人家长有与学校缺少沟通的问题,但梁杨彩明认为,香港移民来加国历史较长,也较为了解本国教育体制运作,加上语言能力较佳,与学校沟通上较为顺 畅。而台湾移民则较懂得“集体行动”,台湾家长都会主动邀请好友或邻居组成小团体,彼此商量后再与学校沟通,因此沟通管道也算顺畅。

  张丰如则认为香港移民懂得争取自己权利,台湾移民则会多方面打听后再出击,避免给学校和孩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梁杨彩明和张丰如都认为中国移民在与学校沟通方面问题较多,梁杨彩明表示,中国家长可能因为移民时间较短,凝聚力比港台家长低,较少出现集体与学校共商教育大计的情况。

  张丰如则感觉,中国家长大多将事务交给学校处理,自己则忙于工作,因此在学校也较少看到中国家长的身影。

  “主动出击” 最重要

  对于如何突破华人家长与学校沟通不良的困境,区泽光、梁杨彩明、及张丰如都认为“主动出击”是最好的方法。

  梁杨彩明建议华人家长,如果无法即刻参与学校的事务,那可以先参加“教学旅游”等较外围的活动,让学校老师及其他家长有个好的印象,那以后就可以更 容易的 融入学校体制。而且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爸妈出现在家长会或运动会,如果华人家长不踊跃出席学校活动,除了让子女误会爸妈对自己毫不 关心外,也会让教师及学校误解家长并不在意子女在学校的课业及行为。

  张丰如认为,当子女就读小学的时候,家长应定期去学校拜访,除了与老师讨论子女课业外,也可和其他家长闲聊孩子的教育经,对孩子和家长都有帮助。但 张丰如 提醒,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就应该做出改变,因为子女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希望有较多的独立空间,不想让父母介入太多,因此在这个时期家长可以减少去学校的次数,但绝对要与老师保持联络,除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行为及交友状况,也可以让老师知道与家长取得联系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做直接的沟通。

  区泽光就呼吁华裔家长多参与学校家长会,只要家长会里多一位华裔发挥影响力,那学校在制定相政策时就会更加考虑华裔学子的权益,对于学校、家长及子女将是“三赢”的局面。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