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移居为哪般?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16
越来越多的老人团聚来到加拿大。因为加拿大福利好,因为儿女都在这里,因为在这里能够实现老有所养,因为在这里能够尽享亲情天伦……然而,老来寂寞,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加拿大,都不能轻易改变的事实。
这里的福利要到65岁之后,住够了十年才能拿到;儿女各有所忙即便在一个城市还是难于相见;到医院到药店,根本无法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惶惑惊恐;到哪里都那么远,腿脚已经不灵活了;出行难,说话难,许多的难处……老了,离开熟悉自如的居住城市,离开游刃有余的生活方式,离开把酒言欢的同龄挚友。其实,老人,到这里,一样付出了很多……
人物:赵阿姨,70岁,团聚来加拿大五年
五年,真的过的太快,好像没有过似的。但我现在只是一个人了,老伴走了。
移民的是我的小儿子,我们老俩口最是疼他,可能因为也是老来得子的关系。小儿子没有出国之前,一直和我们一起住。结婚之后,也是一样。我们两代人在一起相处的很好,也没有什么婆媳之间的矛盾。自从他们给我们添了一个可爱的孙子,我们这三代同堂,日子虽说不是很富裕,但真的是其乐融融。
我真的很怀念那段日子。他们小俩口上班忙碌,我们在家看着孙子。他们晚上都回来吃饭。那个时候可真的是热闹。家里五口人,光哈气呼气都把屋子弄得热气腾腾的。白天,我们带着孙子在外面晒太阳,和一些老朋友聊天,大家都带着孙子孙女的,我们老太太就织着毛活,老大爷就一起吹牛。夏天的晚上一起纳凉,秋天的早上一起晨运。就是小夫妻吵架,我们都不觉得烦,吵完后的几天,肯定更是甜蜜。我们看着他们,也时时想到我们年轻的时候,真的是很美好的光景。
哦,那个时候,儿子媳妇没有自己买房。我们工作的一辈子,也就落下这一套居室,我们两个人住也觉得孤清,人气不旺。于是,他们结婚之后,就让他们过来一起住。住了几年,儿子觉得总是住在父母家里,也不是一个办法。自己成家了,也应该多努力。
儿子还是很争气的,说做就做,不几年,就在市区中心买了更大的房子,把我们老俩口都接过去住。那房子是气派漂亮,儿子很能干也很有孝心。虽然,周围的环境我们还不是很熟悉,但很快也就习惯了。市中心嘛,做什么都还是方便许多的。
没等把房子住热和了,儿子媳妇移民了!我们也不知道移民是个什么意思,但总之孩子们是到了外国。这下子要见面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儿子给我们装了电脑,安了摄像头,我们倒是能在电脑上彼此看到,但还是太远,心里想的很。他们出国之后,我们的日子一下子很闲,孙子也不用我们带了。于是,我们就参加了许多老年人的活动,丰富生活,每天每天也都很充实地过去了。
儿子说,要给我们办团聚,也来加拿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了。这样也好,我们问那个团聚好办吗?我们过去会不会给你们增加负担。儿子说很好办,不会增加负担的,这边对老人的福利很好,还有福利屋的。
唉,我就是不喜欢福利屋,我们想和孩子住在一起,但他们在加拿大压力大,买的房子还是贷款的,就是欠了人家银行很多的钱啊,都有好几百万人民币了吧,这欠钱的滋味不好受啊。这房子就要出租,好快点轻松一点的还钱。我们有福利屋住,也好,不用儿子花多少钱,而且也离的不远。
我们知道儿子想尽孝心,我们也想和小儿子离的近些,就来到加拿大。
加拿大的工作好像很忙,反正比在中国要忙吧。开始的时候,我们叫他们来我们这里吃饭,他们还来。后来真的是没有时间,他们从一周来一次,到一月来一次。我们不怪孩子,孩子真的很忙。连媳妇又生了孩子,他们也不叫我们帮着带的,说让我们来这里是享清福的,不是当保姆的。可是,这清福也真的是太寂寞了。
我们真的不怪孩子,孩子是好孩子,要怪只怪这加拿大太远,这中国人太少,这加拿大太大,到哪里都要开车,这中国人太少,出个门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
老头子在的时候,我们俩个人还能说说话,一起散散步。可是,去年他还是离我先去了。有句话我也没有和儿子说,老头子临去的时候,很想念家乡的,不想死在加拿大。可是,他也没力气回去了,但愿他的灵魂现在能在自己想念的地方吧。
不过,在加拿大也倒是实现了他土葬的心愿,这里土地多啊。可是,葬在国外,是我们想不到的,我们也有顾虑,这葬在国外了,管投胎的差役能不能找得到啊,我们还能不能投胎去呢?唉,这个可是不能给孩子们说,他们听了会自责的。其实,我们呢,和他们离的近,一年中能见好些次面,心里很是高兴呢。
只是,这加拿大离中国太远了。回去一趟花老钱了,又那么久的飞机,现在的腰腿也不好了。老头子去了,我一个人回去更没有什么意思。有的时候,还真气自己的身体怎么没有什么毛病,还不知道有多少个年头。
儿子叫我和他们一起住,这以前一直想的事情,现在渐渐熟悉了这里,觉得住在他那里更是寂寞了。孩子买的房子,从家门到最近的市场都不近。夏天天气好一些,还可以走路散步去。到了冬天,可是不敢,万一滑一下,折腾不起。周围更是没有老年人,能够聊天。
记得有一天到他那里,他们上班去,我就和小孙子趴在窗户上,呆呆地望着外面,老半天都见不到一个人从窗前走过。住在这老人公寓,起码周围楼上楼下的还有些老头老太太的一起活动。很多老人的情况都和我相似的。孩子们都不是不孝顺,可是生活还是紧张,加拿大的生活就是这样。中国人少啊,老年人更少。
有时候想想,如果没有办团聚过来,老伴去世之后,我一个人在中国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或许热闹一些?但一定是很想儿子,想见儿子。可,在这里,还是不能常见。加拿大太大,到哪里都太远,连到儿子那里都太远了。有时候,真想说,孩子们啊,可别一下子就走的这么远,一下子就跑到这外国了。我们想跟着你伴着你,都力不从心了。真想孩子就还像小的时候一样,就在你的周围,就在他也熟悉你也熟悉的地方。
人物:张伯,63岁,团聚来加拿大两年
我其实,是一个挺闲不住的人,也觉得自己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来加拿大这两年,在这人到老年的时候,心理上经历这个从熟悉环境到陌生环境,尤其到了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地方,心里着实还是有一些紧张惊慌的。
最紧张的就是这看病了。看家庭医生还好,反正找的是讲国语的医生,都好说。但,这不是我的病需要到医院去看,开始孩子跟我一起去,但后来要上班,就不能每次陪我了。
我自己去的时候,真是感觉就像是肉在案上的感觉,给打什么针就打什么针,给吃什么药就吃什么药。虽然知道人家医生不会害你,但那种没有沟通的感觉真的很不好。尤其是,也不能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整个一个两眼一抹黑,心里可是着急呢!
到药房取药的时候也是一样,看到排在我前面的一对老夫妻,面红耳赤地想说什么但说不出来。还好旁边有一个中国年轻人,给做了翻译。我想,这取药就是给单子拿药就好了,还需要说什么吗?
轮到我的时候,我把医生给的单子给取药的人,他还是叽里咕噜地和我说话,我一下子有些着急了。因为,这不是别的,是吃药的问题,或许他又有什么注意事项要告诉我。还是那个中国年轻人给我翻译了,我心里才踏实了。
回到家,我就想学英语。可,还是老了,根本就是记不住。孩子说,不用学,没关系的。的确,不会说英语,我在这里还是能活,说实在的,很需要的交流也不是很多,但就是这看病吃药的地方,我好希望能够和医生沟通。就像是在国内一样,即便自己问的问题只是担心的重复,医生的回答也是含糊的答案,但听到了心里就是踏实。
我和老伴来到加拿大两年,她比我还好一些。因为她的个性安静,能坐得住。除了在屋子周围散散步,就是在家里看电视浇花读书。她这样的个性,比较能自得其乐,不靠人也不靠环境。但我就不行了。我们孩子的条件还不错,我们住在一起。总算是能够多见到孩子,以解在国内两地的相思了。这也算是唯一安慰的地方。
人物:李阿姨,67岁,团聚来加拿大四年
我觉得我们老两口来了,不仅自己生活的有些难过,还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其实,日子也好,但还是缺少了一些什么。这加拿大和中国不一样,大家都不爱串门的,也就是周末的时候能有一些活动,大家聚在一起乐一乐。平日里,也都是各自呆各自的,打打电话。甚至,一些和我们同龄的人,因为来加拿大的时间早,人家还有工作的,哪里有时间和我们这些闲人厮混。
我在国内,也是有工作的。我是妇产科的大夫。虽然年纪大退休了,但有经验,一些同事介绍返聘到其他的医院。薪水多少倒是其次,关键是有工作差心,有事情做的时候,这时间就过得很快。还有就是那种多年经验而来的被人尊重的感觉也很好。一些返聘的工资加上退休金,老了也没有什么大的开销,在中国也过得挺好的。
来加拿大,就是觉得离孩子远,我们就这么一个女儿。就这么一个,还跑得这么远。女儿在加拿大安顿稳定下来之后,就办了我们团聚。那种和女儿相见的喜悦比什么工作都能带动我们的快乐。我们想的就是和女儿一起的生活,没有想到这是到了外国,不一样啊。
先是没有了工作,再是失去了许多生活的能力,自然也失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在中国,到哪里去公共汽车都很方便,这里可是不行。这里虽然也有一些老年人的组织,大家一起活动,但还是不成大的气候,加上,好多人都是从香港来的,说广东话的,我们交流起来还是觉得有些不够顺畅。
孩子,是在身边了,但都是早出晚归。早上见一面,晚上见一面,有的时候,他们工作疲累的,扔下饭碗就去睡觉,也没有精神陪我们聊一会儿天了。在国内,好像还是宽松一些,他们倒是经常提前从单位回家。我们也曾经说中国的企业制度尽是养了懒人,现在却有些觉得资本主义的企业太把人用尽了。我们实在是想能够和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啊。
女儿买的房子将地下室出租了,我们来之前,也有人住在一层。我们来了之后,就不出租了。渐渐也知道这房贷的压力也挺大的,我们这么一住,相对每月就减少了女儿的房租收入了。
我们现在还不能领养老金,我们在加拿大没有工作过,自然是没有退休金的吧。现在我们的一切开支都是女儿他们负担的。加拿大挣钱不容易,税又高,存钱更不容易,我们这么一负一正,他们存钱就更难了。
你说这老了,跑到这大老远的地方来做什么呢?加拿大也不是不好,孩子在这里,还是有家的感觉。但心头也很多少有几分凄惶。
孩子们年轻,对中国对家乡也没有很深的概念,很厚的感情和很多的联系。而,我们这老人就不一样了,找不到熟识的感觉,出了自己家门,就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心头的那种紧张是不言而喻的。我和老伴平日里也都互相打气,既来之则安之。就这么一个女儿,就只想守在她身边。其他的一些,就克服一下吧。
这个世界变大了,儿女长大离巢,到了另一个城市,而这个城市在另一个国家。他们想把父母带在身边,父母更是愿意跟随在他们周围。然而,这是世界还是忙碌的世界,老人的生活还是寂寞的日子。再好的福利,也买不来心头的妥帖;再大的别墅,也装不下思乡的别愁;再孝顺的儿女,也塞不满异国的晨昏……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