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大学前不需要任何考试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11
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门外的卖杂货的农贸市场,在瑞典,科技和生活距离很近。
应瑞典外交部邀请,3月7日—12日,中国记者与来自美国、荷兰、泰国等地记者组成多国媒体采访团赴瑞典采访。经瑞典驻广州总领事馆遴选,羊城晚报记者作为中国唯一获邀的综合性媒体记者参团,对该国主管教育及研究的政府机构、科学城、大学、生物制药公司进行考察和采访。
创造能力全球第一
瑞典是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人口约900万,人口密度仅20人/平方公里。该国的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家具设计等产业长期在世界上占据领导地位。宜家家具、伊莱克斯冰箱、沃尔沃汽车、爱立信通信、阿斯利康制药公司、H&M(服装)等著名品牌都出自瑞典。
瑞典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国”:人均发表科技论文数、人均发明专利数、人均拥有跨国公司数均为全球第一;在全球最有创造力的国家评选中,瑞典排第一;电脑鼠标、冰箱、活动扳手、拉链、心脏起搏器都是瑞典人的发明。
“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下,瑞典人保持着旺盛而积极的创新能力,这条自主创新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对于正处在产业转型关键时期的广东有什么可借鉴的做法?
瑞典家长鼓励孩子创新
国际最高科学荣誉奖———诺贝尔奖就在瑞典诞生,瑞典人具有自主创新的传统和民族特性。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是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的评选机构,正在那里求学的彭柔君来自广东,是中山大学肿瘤中心的博士生。彭柔君对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别很有思考:
瑞典的孩子从小就搞创新———每天上幼儿园时,书包里装满各种各样的玩具,孩子们把玩具的零部件分拆,然后随心所欲地重新组装。晚上回到家里,带回的玩具和早上时相比已经“面目全非”,这种行为却得到家长赞许。
同样在中国,家长要求孩子按原先的样子把玩具重装。这就是中瑞两国家长在幼儿教育理念上的区别———前者要求守规矩,一切要按部就班;后者鼓励创新,从小培养孩子的动脑动手能力。
大学前不需要任何考试
瑞典外交部国际新闻中心新闻官Lena Jern女士告诉记者,瑞典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期间,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没有考试,没有排名,作业往往没有统一的答案,鼓励自由思考。” 她说,瑞典的高考升学率高且由孩子自主选择,他们可以先就业,再高考。
瑞典一名10岁左右的小学生,学习的科目有瑞典语、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科学(包括公民、历史、宗教);体育、美术、手工(包括木工、金属和布料手工)。课程很多,上课时间却不长,上午8∶15上课,下午1∶30下课。
GDP的3%投入研发机构
瑞典国务秘书、教育部第一副部长Peter Honeth会见《羊城晚报》记者时介绍:“瑞典GDP的3%、财政预算的1%都投入到研究和发展的领域。随着GDP的增长,我们预计2009年在研究和发展领域的投入会增加20%。”Honeth说,瑞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政府直接对科研机构投入巨资并保持投入增长的国家,政府投入主要面向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记者采访的另一个官方机构———VINNOVA是主管全瑞典研究和发展经费投放的部门,第一副主任Goran Marklund介绍,瑞典对研究和发展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其中商业部分占GDP的投入比例、高等教育部分占的比例都是全球最高的,排在第二的是芬兰,其后是日本、韩国和美国,中国则排在第14位。
教学科研机构资金充裕
瑞典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经费来源途径多,资金量充裕。记者采访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2007年总收入有41.66亿瑞典克郎(约6.49亿美元),研究经费占整所大学年收入的80%。研究院院长Karl Tryggvason教授介绍,大学的年收入48%来自政府投入,14%来自瑞典国内各种基金和组织,瑞典研究委员会(官方机构)投入8%,地方和地区政府投入8%,外国基金投入7%,本国公司投入6%,外国公司投入3%;金融和股市收入2%。
在那里的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瑞典的科学家不需要搞公关去“讨”科研经费,可以安心地搞发明创造。
瑞典人设计中国人制造
瑞典的电子产品、家具和服装等设计全世界闻名,但低附加值的商品生产环节则搬到第三世界国家。
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市,记者发现当地的商品除食品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制造”、“越南制造”。著名时装连锁店H&M大部分饰物、衣服、鞋、袜、内衣、手套都是“Made In China”。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