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不等于高学历高职称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11
有没有资格评上高级职称,不单单要有高的学历还要有出国留学的经验,也就是海归一族才可以有机会,这是哪门子规定,难道海归就一定会是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不敢苟同。
学校初步有这方面的设想。这项政策已在重庆大学实行两年,该校每年有100多个出国指标,其中完全公费名额占50%以上。记者估算了一下,每位教师出国半年最少需要6万元,而在一些欧洲国家的留学费用则可达到10万元左右。(据4月8日《重庆时报》)
大学老师出国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见识,学习先进国家的理念,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把大学老师出国学习和职称晋升挂钩,则有点过犹不及,这是一种类似于中小学追求“升学率”般追求“留学率”的做法,形式大于内容,并不见佳。
职称评定应注重的是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而不是以是否出国“镀金”为最高标准。出国者中固然有大量人才,但没出国者中,也不乏佼佼者,比如当年梁漱溟、钱穆、华罗庚,连大学都没上过,也成为一代大师。可见,用出国与否作为标准来评定人才,本身就是不科学,容易埋没人才。
“留学”的指挥棒下,诞生出的未必都是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钱锺书先生《围城》中的那种“留学混子”未必不会在现实中重演。出国学习可以学本事,但也很可能只是一种镀金方式,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说的,“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或许,这一种出国经历,不仅仅是为某些晋升者遮羞,当“留学率”狂飙直上,大学也能以此来遮羞,而大谈自己的“软实力”:师资力量是多么的雄厚。
现在的大学,迷信“海归”,不管是货真价实的“海归”,还是到海外走马观花转一圈便回的伪“海归”,都成了某些大学领导心目中“唯一的神话”而顶礼膜拜。其实,教师有没有留学背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到“风气开一代,师表垂后世”,这才是大学应该追求的。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以偏盖全,并不是所有的海归都符合高级职称的称号.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