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西班牙常听到一句话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9
“在全球化的进程里,各个国家的年轻人越来越趋同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2级学生谢文轩,曾于2006年10月~2008年7月作为欧盟“伊拉斯姆斯·蒙杜斯计划”留学生,先后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学习。近日,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青年报:一般人留学都是在一个国家学习,你怎么去了两个?是学习不同专业吗?
谢文轩:我申请的是欧盟资助的一项高级硕士奖学金合作项目—伊拉斯姆斯·蒙杜斯计划。它要求在一至两年的时间里,至少在欧洲的两个高校学习,学分相互承认。我学的是航空学,毕业时拿到了慕尼黑工业大学和马德里理工大学联合颁发的学位。
以前欧洲高校很少对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但这个计划是欧洲高校为进一步提升在世界高校的排名,扩大吸引力,针对非欧洲学生实施的,每个学生一般一年有2万欧元。
中国青年报:你的同学来自不同国家,爱好也不一样吧?你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吗?
谢文轩:我们班一共28个人,来自15个国家。大家的爱好其实差不多,都喜欢HIPOP和好莱坞电影,也都挺爱运动。巴西等南美国家的同学足球踢得棒极了,人家从小就练,我们亚洲队有一回和他们玩,几乎没碰到球,哈哈,不过他们篮球打不过我们。
要说不同,我感觉班上学习最努力的是越南同学,最会找工作的是印度同学,说话最直接的是加拿大的同学。还有,欧洲的年轻人喜欢一起去跳舞,咱们中国人喜欢聚餐,一说聚就是吃。
中国青年报:他们对中国人是什么印象呢?
谢文轩:加拿大的一位同学曾经和我说,他在加拿大上本科时,有个助教是中国人。他觉得那个老师好像什么都知道,无论学术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任何问题从来没有难倒过他,知识太渊博了。
我在西班牙经常听到一句话:“像中国人那样工作!”马德里的中国商店和餐馆很多,在当地人看来,中国人勤劳得不可思议,只有中国人开的店才会营业到深夜12点,第二天一大早就又开张了。西班牙还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中国人不死。”这是说中国人有着浓厚的故土情结,马德里的中国人在年老的时候都会回到祖国,不会客死他乡。
中国青年报:据说西班牙人热情奔放,德国人严谨内敛,你对这两个国家的感受如何?
谢文轩:的确很不一样。西班牙人想什么就会说什么,即使是陌生人在电梯里遇见,也会微笑打招呼,马德里每天都很热闹。德国人要安静得多,一到周末,慕尼黑大街上很难见到德国人。但让我惊奇的是,德国的街头涂鸦比西班牙多。
在西班牙坐地铁,永远没有确定的时间,只能知道列车在哪个时间段会来。而德国所有的地铁,在几点几分到达都一目了然。
刚到慕尼黑时,我感觉残疾人很多,后来才明白是因为德国的无障碍设施很完备,残疾人出行太方便了。在地铁站,残疾人从地上到地下都能畅通无阻。商店里,也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进出的斜坡。我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很多公司的招聘启事里都提到,只要不影响工作,同等条件下残疾人优先录取。
中国青年报:留学时你经常旅游吗?西班牙和德国的建筑都享有盛名,你感觉呢?
谢文轩:找工作时,我去的国家比较多,面试之余会到处转转。我去过的欧盟国家除了法国之外,几乎没有摩天大楼,楼房通常是五六层。
我不懂建筑,但是在德国,无论哪条街上的房子看上去都很舒服,随手就可以拍出美丽的图片。西班牙看起来就有点儿乱了,西班牙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段时间大兴土木,房子质量不太好,我和同学的宿舍挨着,我俩躺在床上就能聊天,呵呵。当然,懂建筑的人都很喜欢西班牙,他们对高迪等大师的建筑赞不绝口。
中国青年报:欧盟国家的大学一向宽进严出,你的论文答辩顺利吗?
谢文轩:我们的论文必须和实习直接相关,实习的公司也会注意安排我们去相关部门。我在西班牙的空中客车公司实习了3个月,主要研究飞机的起落架如果脱落,它的碎片打到飞机尾部的概率有多大,研究结果在公司有应用。也许是我的论文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吧,答辩时得了优秀。
我在实习中的最大感受是,在全球化的进程里,各个国家的年轻人越来越趋同了。以前西班牙人可能比较享受生活,但是实习时我看到大多数当地人,在早上6点半就到公司上班了。
中国青年报:在欧盟国家找工作竞争激烈吗?他们会先考虑你是个外国人吗?你想过回国工作吗?
谢文轩:我感觉还是在国内找工作的竞争更激烈。我在北京投过几次简历,都没有回音。后来,一个师兄告诉我,很多国内的公司不要只留过学却没在国外工作过的留学生。
在工作能力上,欧盟国家的公司不会考虑你是哪国人,但是中国人在那儿找工作一定有一个劣势,就是欧盟国家一般都规定要办工作许可,很少有公司愿意等一个新人很长时间让他去办手续的。在西班牙,工作许可最少7个月才能办下来,德国也得一个月,荷兰比较快,一个公司回复我半个月就可以去上班了。
我最后签了一家比利时公司,当初投的就是中国市场的职位,但是后来公司决定让我先在布鲁塞尔工作,我很期待过几年回国工作。(王聪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