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国文化的投影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9
作为有机会到美国留学的朋友,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美国大片,应该是件快事,更何况美国有些城市大片的票价还比中国便宜,比如最新上映的〈变形金刚〉,美国很多影院的套票价格折合人民币也就是50出头的样子,而咱北京的首映票价是80到100元,第二轮是70元,让人痛感掠夺式的消费霸权。虽然美国的电影票价也是逐年递涨,但好在幅度很小,让人容易接受。而国内的发行方和买票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一边是巧立名目,搞各种见面会之类肆无忌惮的抬高票价,一边是观众赤胆忠心的狂热追捧,造成现在国内(主要是北京)票价高居不下的局面。话说远了,接着回来说美国电影和文化。
美国一直是世界电影工业的大本营,尤其好莱坞,每年生产的影片数量都有严格的控制,质量很有保障。众所周知,美国的多元移民文化成就了电影文化的多姿多彩,但模式化同时是类型片的桎梏,比如几乎所有关于美国开拓蛮荒西部年代的电影,都必定会出现带瓜皮帽、留长辫子、穿着黑色长衫的华人,这些人大都是形容枯槁,表情麻木的过客或观众。近来笔者看过比较夸张的是美国2006年的电视电影〈斯蒂芬金之绝望生机Stephen King’s Desperation〉,影片讲述19世纪末叶在美国内华 达开掘金矿的华人劳工,因为坍方被深埋在矿井中,而资本家们为了掩盖事故竟然见死不救,任这些华工在黑暗冰冷的矿井中因为伤痛和饥饿,充满怨恨的慢慢死去,结果,死者的怨念历经百年不能消散,成了怨鬼,在小镇上到处杀人。故事就是故事,但华人身上那种神秘的气息却始终是很多美国人心中挥不去的影子。中国人移民美国开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美国西部的淘金潮。这一浪潮把向来有下南洋传统的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农民,裹挟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土地。仅1852年一年,就有三万华工抵达旧金山。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华工已有十万之众。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西部的金矿逐渐枯竭,数万华工又投身到贯通美国中部和西部的铁路建设。当时,他们从加州的萨克拉门托由西往东、爱尔兰移民则从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由东往西修建,历时四年,最后在犹他州的奥各登汇合。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恶劣,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中国人的茶和爱尔兰人的酒成为劳工提神、解乏的饮品,故有“中国人的茶与爱尔兰人的酒建造了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一说。铁路贯通之后,这些中国劳工又利用其丰富的农耕经验,引进拓殖珠江三角洲湿地的传统方法,将加州众多的沼泽湿地,开垦为万顷良田,为加州最终成为美国的果园和菜园奠定了基础。回顾历史使我们明白了是华工帮助早期的美国成就了广袤疆土上的开发和建设,不管他们的初衷是否为了淘金,但历史不容抹杀。我想美国人民其实也是饮水思源,只是他们执拗于主观的角度和刻板的观念,前几天还在美国剧集〈识骨寻踪Bones〉中看到对中国古代妇女裹脚的批评,可见美国人一旦认准了一件事是多么根深蒂固。昨天看到报道说美国老牌影星罗伯特.德尼罗准备投资拍摄一部关于毛泽东的电影,真是很好奇会拍成什么样子。
虽然电影有时会有偏激的倾向,但对美国电影和美国文化豁达的自嘲精神还是应该高度评价的,在美国电影里,恐怕没有人不能被调侃,在笑声背后引发的是种种思考,政治、历史、人性、社会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我想这也是美国物质高度发达而精神未曾糜废的原因,电影毕竟是起了相当大的教化作用,就象〈超人Superman〉历经多年仍受到追捧爱戴的根源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