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美国 >> 美国海外生活 >> 美国的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人

美国的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人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9

  在美国人眼中,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古人又是何种面目?从美国的教科书入手,我们或许可以有较为直观的了解。

  老子曾和佛祖辩论?

  在美国教科书作者秋花·罗·巫婆雪尔(Jiu-hwa Lo Upshur)的《世界历史》中,讲到孔子时,巫婆雪尔强调孔子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自幼失去父亲,虽靠着自我奋斗而身怀六艺,可是欲在政府中谋一饭碗而不可得。他本人充满挫折的经历,使他更加相信只有自我完善才是达到理想追求的途径。因此他的主张代表了理想主义的思想流派。

      与孔子相对的是老子,巫婆雪尔把老子叫做神秘主义流派的代表。在她看来,连老子本人的生平也是很神秘的:虽然后人说他是楚国宫廷里的史官,却没有旁证可以使人对此确信无疑。后人还说他在垂暮之年到了印度,跟释迦牟尼唾沫四溅地干了一仗后,把这个佛门老祖也变成了道士云云。很明显,作者本人也不相信这些天方夜谭,但是她把这些故事夹杂在课文里,不但对刺激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同时也生动地表达了她的意思:孔子和老子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

  但巫婆雪尔在这一节中的主要思想,还是要说明这两个大思想家之间的共同之处,如他们都认为在一个国家里应该由圣人来统治,只不过在谁才是圣人这一点上两人各持己见。

  陶渊明是儒是道?

   一般人听到陶渊明这个名字,就自然而然地跟“世外桃源”的意境联系起来。美国教科书的作者们常常以跨学科为荣,经常把文学、哲学和历史糅合在一起。麦基的《世界社会的历史》里有一段陶渊明小传,从中颇能看出一些教科书作者对他的看法:

  陶渊明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东晋至南北朝天下大乱的年代。他早期也希望进入仕途、博取功名。有好几年他投奔于一些将军门下,跟着他们戎马倥偬,但是他很快就对这样的生活非常厌倦。趁着母亲去世的机会,他按照儒家的礼制,辞职回家守孝。重新出山后,他被任命为彭泽县令;但是在这个职位他只呆了82天,据说是因为不愿意讨上司的欢心,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挂印而去了。在40岁上陶渊明彻底放弃了进取官场之心,住在乡下以农耕自给。此后的22年里,他经受了作为中国农民的所有苦难:一年四季为了果腹而面朝黄土背朝天,饱尝水旱之虞、病痛之灾。但是他不是一般的中国农民,他跟士大夫阶层的人士保持紧密联系,经常在一起诗酒唱和。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他对这样简单的田园生活很满足,甚至把这种生活美化成为世外桃源。

  麦基在同一页中还引用了陶渊明的几首诗,包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最后麦基还给学生留下了几个思考问题,问他们觉得陶渊明是儒家弟子呢,还是道家弟子?

  2004年西方汉学大家马克·艾尔文出版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书名叫做《大象的撤退》,讲的是在中国大地上曾经漫山遍野都是大象,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却被人挤到西南一角去了。书中号称是采用了环境保护主义的新观点。在艾尔文看来,陶渊明并不是真的愤世嫉俗,而是时不我予;他之所以挂印而去,是因为他在官场激烈的竞争中没有取得先手,“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他的说辞而已,因为在那以后他还几次谋求东山再起,只是都没有成功。汉代盛世已与生态环境一样被破坏殆尽,大象离去以后,田园风光也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在陶的作品中表达的情趣,其实是对汉代盛世的一种折射型的缅怀,这样的心态骨子里还是儒家思想的基调。

  也沉迷杨贵妃美色

   有的美国教科书作者居然也着迷于杨贵妃的美色,对她的经历尽情发挥。斯特恩斯就是一个典型。在他的教科书《世界文明》中,他不但用了两页纸的篇幅来讲杨贵妃的故事,还加上了一幅插图,图上是雍容富贵的杨玉环正在几个侍者的帮助下,费劲地爬上一匹同样肥胖的马。在旁边的解说词里作者说道:

   这一幅画让我们对唐代富丽堂皇而且精美绝伦的宫廷生活有了很生动的了解。图中穿着华丽的杨贵妃正要骑上一匹膘肥体壮的高头大马,可能准备在宫廷的后院里散步。两个仆人手持大扇子跟随,好让贵妃的下午过得愉快些;另外两个仆人则负责牵马,即使贵妃的行程范围不过是宫墙之内的小空地。

  在课文中,作者把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罗曼史称为“最著名也是最不幸”的。大概是从《长恨歌》里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吧,作者喋喋不休地讲道,自贵妃被选在君王侧后,玄宗就不早朝了;他还注意到了很具体的细节,如玄宗如何亲自教贵妃吹箫。而这段浪漫史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杨家的父兄皆鸡犬升天,封疆裂土,最后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唐代由盛转衰当然不能把账全算在杨贵妃一个人的头上,但是美国人对皇家生活的情有独钟是人所共知的。不管世界上出了什么天翻地覆的大事,电视台总也不会取消对英国皇室花边新闻的转播,要不然就会引起忠实观众们的抗议;若讲到温莎公爵、查尔斯王子,很多人更是如数家珍。斯特恩斯对杨贵妃故事的渲染,无疑是想迎合读者们的这种心态。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