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学大门如何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8
30年前,打通出国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78年,中、美两国曾就这一问题展开过一轮艰苦的谈判。
今年68岁的中国驻加拿大渥太华总领事馆原教育参赞郭仪清是当年谈判的参加者。她回忆说,中央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决定后,随即派出了一个访美代表团。
“当时中美关系还处在互派联络处的阶段,这个‘中国教育代表团’便以民间面貌出现。团长是周培源,用中国科协代主席、北京大学校长名义。顾问由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李琦担任,用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名义。代表团于1978年10月11日抵达华盛顿,从12日起正式谈判。”郭仪清说。
美国人曾有很多疑虑
谈判的另一位参加者、外交部档案馆前馆长廉正保说:“当时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央已经开始向改革开放方向突破了,所以我们这个代表团是抱着一片诚心去美国商谈的。但那时中美建交谈判正在进行过程中,美国对我们的态度没有底数,还有各种疑虑,在这次关于派遣留学生的谈判中不断地对我们进行摸底、试探。”
谈判之初,双方意见差距较大。廉正保说:“一个问题是留学生的人数。我们提出,1978年至1979年派遣500人。美国人觉得太多了,他们说,美国首次向中国派留学生只能派几十人。我们把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形势等的国情向他们作了耐心解释。”
郭仪清说:“对于中国留学生学习的科目,美国方面也很保守。我们想学的是理工科,而美国提出了很多限制,特别是一些高精尖的学科不想对我们开放。他们只希望我们去学语言,这当然与小平同志提出的快速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要求不符。在这个问题上来来回回谈了很多次。”
“中国教育代表团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后中国派出的第一个谈判代表团,当时中美还没有建交,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各种具体问题怎样处理?情况错综复杂。”廉正保说,“美国方面的一大担心是,中国留学生会不会遵守美国的法律法规?出了问题怎么处置?从这种疑虑可以看出,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还很深。”
留学之路
中国教育代表团在美国逗留了13天,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全程陪同。由于谈判一波三折,后来代表团分成两组,一组到美国各知名大学参观,另一组留在华盛顿继续谈。
最后,经过反复争取,双方达成了11项“口头谅解”。其中明确了“在1978至1979学年美方接受中方500名至700名留学生、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中方接受美方60名留学生、访问学者”。还议定,“双方鼓励两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学者之间进行直接接触”。
1979年初,邓小平率团访问美国,在与美国总统卡特所签的协议中,将中美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口头谅解作为正式协议加以签署,从而载入史册。此后,中国政府和民间教育代表团纷纷出访日本、加拿大等国,同时也接待了各国访华代表团,商谈互派留学生事宜,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定和执行计划。随后,我国与苏联及东欧各国互派留学生的工作也逐步恢复。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