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澳大利亚 >> 澳大利亚移民生活(二级菜单移民生活) >> 澳大利亚:静谧中的礼仪

澳大利亚:静谧中的礼仪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7

        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公共场所,家长们对子女经常要做这个动作:将右手食指放在嘴上“嘘……”这时,哪怕最好动的孩子,也会立刻安静下来。
  其实,从孩子咿呀学语起,澳大利亚的家长便开始了“公众场合不能高声大嗓、以免影响他人”的教育。但孩子有时高兴起来可能忘记这一训诫,这时,家长的提醒就显得十分必要。有一次,我到华人聚居区的坎布斯图书馆正翻看《小熊维尼》画册,一位金发碧眼的小男孩趋前对我说了一句话,声音小得近乎耳语,我听了两遍也没明白。“这本书您看后请交给我。”也许是他重复时稍稍提高了嗓门,他的妈妈便做了一个“嘘……”的表示,男孩当即缄口,改用手势,直到我明白为止。

  这种场景在澳大利亚随处可见,有时有形有时无形,有时有声有时无声。记得刚刚落户悉尼郊外贝尔蒙镇的一幢双层公寓楼时,由于还没进入“异国他乡”的特定角色,进进出出仍像在国内时那样爱哼唱。那日,正哼着《铃儿响叮当》走下楼梯,却见楼下的英裔老太太惊异地从屋里探出头来,随即,她腋下又钻出两个好奇的小女孩,这时,我方才醒悟:“吵着邻居了。”马上掐断了歌声。

  难怪老太太莫名惊诧,虽是近邻,但平日里,我们绝对听不到她那两个活泼可爱的孙女高声说话(当然也包括她),除在草坪上追逐玩耍时“放声”外,其余时间竟如“人间蒸发”似地悄无声息,就连晚上看电视也是只见电光闪,不闻人语声。据老太太说,为使孙女养成良好习惯,她把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致孙女的“行为礼仪”张贴在自家墙上,要求两个孩子参照执行。这些条款多达32项,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声音”的规范,比如“就餐时,咀嚼食物尽可能闭合嘴,不发出大的声响,不高声说笑,不可嘴里塞满食物同时说话”;“进入安静场合脚步要轻,避免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咳嗽或动作发出很大的声音”等等。

  如此的家教影响,使“公共场所高声说话会侵犯他人权益”的观念,逐渐融入孩子们的血液,即使他们单独外出,也能自觉控制声响。某日我们在“麦当劳”就餐,只见一群孩子正举行生日聚会。温馨的祝福,美丽的蛋糕,摇曳的烛光,尖尖的生日礼帽,花朵般绽放的笑脸,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有趣的是,联欢会没有“响”声,孩子们用手势和眼神“交谈”着,还不时以水代酒碰杯祝贺,偌大的餐桌上竟听不到什么声音,如果不是服务小姐邀请在场的顾客与他们同唱生日歌,祝贺“小寿星”的生日,你会误以为这是一群“聋哑”孩子呢。

  由于成年人的言传身教,孩子们一旦被噪音“侵扰”,也知道自我保护。年初,我们那条街搬来一户韩国人,为庆祝乔迁之喜,他们在自家花园里举办了一次盛大的露天聚会,远近的韩国侨民带着礼物前来道贺。主人殷勤,客人高兴,大家在屋后的大草坪上载歌载舞,喝酒聊天,气氛热烈得就像开了锅的水。谁知晚上10时刚过,便听到尖厉的警笛声由远而近,警车抵达后,韩国人因“噪声污染”影响左邻右舍的正常生活,被带到警署罚款,并写下保证书后才被放回。事后得知,原来是韩国人的小邻居、12岁的孩子查理报的案:“我明天清早还要上学,你侵犯了我的休息时间,我不能不管!”

  “嘘……”,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却折射出澳大利亚人在公众场合不干扰他人的家教理念,从大的方面说,它有利于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从小的方面看,它是孩子们成长历程中的道德教化。尽管“国与国不同,花有几样红”,但我们的家长们是否也可以学学这种方法,以养成孩子们在公众场合不干扰他人的良好习惯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