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服务 >> 留学考试 托福 >> 托福改革 考出你的能力

托福改革 考出你的能力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5


  日前,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公布了新的托福考试模式,并将于2005年9月在全球推行。ETS亚太区业务发展总监秦苏珊称,同现在的托福考试相比,新托福模式的题型设置强调测试学生的英语交际、交流能力,能够反映出在大专院校教学和校园生活中对语言的实际需求。这次托福“变脸”,尽管有种种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反映了全球环境下英语考试的一种新趋势:强调听说,强调英语的交际交流功能,强调在实际生活和教学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实际上新托福模式并不是新趋势的倡始者,在这之前的雅思考试,从一开始就把交际、交流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考官和考生一对一进行面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以交际语言行为模式理论为基础,强调语言交际的需要,其目标是改变英语考试过于封闭、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扭转“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的局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扩大学生掌握词汇量基础上,着重考核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

  这几个著名的英语考试为什么呈现相同的理念和趋势?相比之下,在我们的英语教育中一直沿袭的考试理念、考试模式有哪些缺陷?学校中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如期考、会考、升学考、毕业考、研考以及社会考试的行考、职考等,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变革?

  2.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要求改革英语考试

  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在各个地区、各种不同人群的广泛使用中,其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仅仅属于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的语言,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烙印,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和属性。

  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双语学习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张志远先生认为,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因特网的广泛使用,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益显重要。英国政府前不久实施语言行动计划,提出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外语的机会,以提高生活质量,并认为外语是一种资产,是一种生活技能。欧盟近年来一直在推进各成员国的外语教学。美国也在检讨外语学习政策,采取改革措施,并把2004年—2005年定为语言年。

  他认为,随着英语正在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多的英语变种(Englishes)正在形成。英语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文化承载角色的转变,它不仅是英美文化的载体,而且是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载体;二是英语的本土化趋势,出现了日本英语、香港英语、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等等,这些新变化对英语测试提出了新的挑战。

  英语教育专家、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胡壮麟先生说,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可以把语言要素切分为一个个语言点来分析,以前以笔试为主的考试如托福就是受这种影响,把语言切分为一个个语言点来考查的。

  新托福的改版和其他代表当今先进理念的考试,颠覆了这种传统的考试理念和模式,大幅度缩减了考查语言点的选择、判断题,增加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试题,“听说能力、交际交流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试模式成为英语考试的主导模式。

  3.侧重考查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比其他科目,我国学生学英语花费时间长,收效低。学了十几年英语,很多人学成了“聋哑英语”,练成了拿分高手。一些托福高分学生到了美国后,英语程度之差令美国教授非常失望。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与考试理念和考试模式落后是分不开的。

  多年来编审英语教材的英语教育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道义先生认为,当前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吸取、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中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通过审定的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和正在新编的高中新课程教材中,都贯穿了这些理念。教材的结构设置,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材中的看图说话、看图编故事和根据提供的情景编对话,提出对立的观点展开讨论或辩论等活动,在新课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将使教材更具开放性。

  让刘道义先生遗憾的是,虽然新课程和新教材可以让师生在课堂上驰骋想象,发挥创造精神,但是现行考试却与此脱节,难以充分考察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考试是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或学起来没有积极性。因而,许多地方倡导的交际法教学、情景教学等在教改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受考试模式的束缚,不能在考试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4.减少考试压力 按兴趣选课

  按新课程方案编写的高中英语教材,将课程内容分为5个必修模块和2个选修系列,学生修完5个必修系列的学分,达到七级就可以英语学科毕业,以后2个选修系列可以自主选修。两个选修系列中第一个系列是6个模块,大部分学生可望达到八级,少数可达到九级;第二个选修系列为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新的英语课程结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弹性空间,设计者的初衷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选课,比如可以学完必修模块后循级别继续向上选修系列一,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修自己喜欢的系列二中的任何一类。但是新教材能否实现预期效果,刘道义先生并不感到乐观:恐怕大多数学生修完必修学分后要继续向上选修系列一,以达到更高的级别,准备高考,而不能满足自己的爱好兴趣选系列二。

  张志远先生认为,人们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和英语教学水平不平衡是客观存在。大中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贫穷地区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差别很大。而英语教学却是按统一的大纲进行,尽管教材是多本的,但都得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大纲规定的任务。张先生提议,可否实行多纲多本,针对不同地区有不同要求,考试模式考试题型相应有所变化,实事求是地区别对待。实际上,课程改革必须与考试改革同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

  5.减少客观题 加大半客观题和主观题

  英语标准化考试模式自从国外引进以来,在我国风行几十年,以其客观、公平为人称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也渐渐暴露,让仅凭考试技巧“会考试”的考生有空可钻,不能完全反映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交流的能力。据ETS亚太区业务发展总监秦苏珊介绍,新托福大幅减少了纯客观选择题的数量,传统中的大量的选择、判断题型,被减至仅占总题量的10—15%,对语言知识点的考试,被大量地揉进了应用能力的考查中,考题的评判标准也首先着眼于理解与应用。

  刘道义先生建议,应该借鉴新托福的做法,减少客观题,加大半客观题、主观题的分量,将更多的考点、知识点揉进综合能力的试题中。考试题型的设置不是机械的知识点(如不定式、动名词等等)和单句,应当有语境,有信息差,通过语言的使用,了解、分析并运用语言做事,如让考生回答一个题目:你认为需要不需要出国旅行,出国留学有没有必要等,这样考生就要动脑筋思考,就要处理信息,分析利弊,表述思想。再如见面时怎样问候,怎样应答等等,这样的能力很重要。

  新托福考试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它第二篇作文的设计:要求考生首先阅读一篇文章,5分钟后,文章隐去,播放一段与文章有关的课堂演讲。课堂演讲列举了一些论据反驳文章中的论点和论据。随后要求考生在20分钟内写一篇作文,总结、陈述课堂演讲的论点和论据,这种考法将听、读、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的这种做法我们在考试中能否借鉴?

  相对听力考试,口试更能体现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是口试成本太高,只能在某些英语专业招生中使用,在全部专业的高考中,很难像雅思一样考官与考生一对一口试,这个问题应继续进行探讨。新托福口试不是面对面,采取人机对话方式,即考生就某一话题或阅读一段文章后对话筒回答相关问题,录下的回答由教师评判。这样的人机对话的方式就前期工作来说,与听力测试相差不大,有没有可能为我们借鉴呢?

  6.建立多元考试机制 设计不同考卷

  张志远先生认为,多年来,我们将外语定位太高。教材面面俱到,似乎人人都要成为运用外语的行家里手。加上近几年愈演愈烈的商业炒作,使人们对英语的期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现在的外语课程设置仍然没有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怪圈:一个标准,一个目标,(几乎是)一个语种。其实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多语种结合,必修选修结合,长修短修结合。就英语而言,可以设生存英语(满足日常生活,如国外旅行、国内解答外国游客的一般疑问等需求)、学术英语(满足升学、留学、研究等需求)。为此,外语课程设置要多样化;建立多元考试机制,校内考试与社会(校外)考试结合,减轻各级学校的考试压力。

  胡壮麟先生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必然制约教育发展不平衡。要正视这种差别,分情况区别对待。例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按英语新课标的目标,在高考中加试听说能力方面的考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在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不一定做得到。但是高考按统一大纲、统一要求出题,所以这些地区的考生就难以发挥得更好。胡先生建议,高考外语科目,可以实行考题多样化,针对不同地区情况,设计不同考题。

  即使在大学里,学生按课时、按学分学英语,总的授课时间一定,如果花费在听说方面的时间多,那么读写的时间就少,这样是不是合算?在某种程度上,阅读英文文献,检索、处理英文信息,上网查找英语资料,对他们来说可能更重要一些。所以不能过分强调听说,注意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