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之前 [芝加哥版]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4
思想准备 - 乐观,自信,向上和开放
初到美国,烦恼与孤独难免是你长长的背影,不过这也没什么,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要有一个吃苦的思想准备,才能乐观而又坚定地去做每一件事,也算是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吧。For example, 第一次与美国人交流,总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不要气馁,new international students 都这样,英语不是你的native language 嘛,要是把你的美国同学放到中国去,他或许还不如你呢!所以要乐观,要自信。然而要在这里生活,每一件事是还是要认真去做的,教授说作业五点钟due, 那么五点钟就是一定要交的。所以要认真,要向上。既然千辛万苦来美国,一方面是为学习advanced knowledge, 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一个全面的fresh start, 所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能亲身体验western culture 也
是人生一大幸事。来美后要与同学同事多多交流,不要为少话题而又受挫。不要为一件事或一个人而对一类事一类人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偏见。美国是一多元化的社会,对新事物有很多的机会和包容。所以要智慧,要开放。
专业上准备
既然能被学校录取,诸位同学想来必在自家专业上都有一手,但这又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最实用的战法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积极性而又谦虚地及时请教导师,师兄/姐。就象谈恋爱一样,真诚和兴趣恐怕是唯一万用药方。
人情世故上准备
美国社会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良好的人缘总会有助于自己的。与同学,师长相交往,开明、真诚与热情总会受到欢迎。美国社会是一移动的社会,人员更迭很快,常常有临不知明日酒醒何处之境,所以万事要开明,非触及自己的根本principles, 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一根虾米须坏了五百年修道的事最好不做。
初来乍到,万事不免要求人。然而常常会有被求者或忙于其私人之要务,或许兴趣缺如而未能施以援手的时候,从而使吾辈愤然受到挫。如对方是一华人,更易怅然生恨,心性脆弱者更是心态就此改变,或许那个不愿帮忙的当初也曾被这样无情地冷处理过。实在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想法。例如新来的同学有一些是被素昧平生的人接机或载去购物,有很大一部份热心人是想把这种善心传递和括散出去。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美国社会是一以锲约和协作而制衡的共同体,所以他人也未必负有锲约而要为你提供无偿服务。而中国文化不然,是讲求人帮人,人依赖人,不帮你周围的人的行为会导致舆论和道德的压力。抛开文化的因素,当一个群体以弱势地位处居于整个社会,如当今在美之华人,互相提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这些个帮忙编新生手册的,也都早有用这一共识。粗粗剖析一下上下五千年的人际关系,大致可归两类:锲约和利益;诚信和真情。锲约者,如房客与房东,签好lease, 交钱住人;利益者,如同乘一舟之旅客,为了各自之身家人性命,不可随意颠覆船只;诚信者,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赤诚之情感,其间之关爱非金钱物质可替代;真情者,如情侣之深爱,喜乐痛楚一与共俱,焉顾其余。锲约以锁利益,利益终为根基,一旦共同利益丧生,一切关系皆为 灰垢,一如有更好的deal, 房约可毁,渡舟可更。此类关系如沙中城堡,朝不顾夕;而诚信和真情则不然,诚信以真情为根,道义为基石,其成毁皆撼人心,难以物量。既不可赋以价值,则无可比拟,以至事更苍桑,仍坚如铁石。人于此生世,如茫茫戈壁滩里一沙砾,如能结识一些诚信与真情的良士,共筑一辉宏大厦亦未可知。好在美国集社自由,所以我们想,喜爱运动者可以集社成体育Club, 喜爱读书格物者可以集社成研究Club, 喜爱闲侃辩论者可以集社成博论club ...总之为了聚志同道合者,相互切磋,砥励品行,让人生过地更加丰富多彩。
及早寻求帮助
首先仔细详尽研读学校和系所寄来的资料,知悉要办手续事宜。尽量熟悉校园及系里的情况,如校史、校园建筑名、系教授姓名和研究兴趣。一来做到了心中有数,办起事来有条不紊。二来见了同学,师长也有谈资,不至于木木然而束手无策。如果在芝加哥有亲戚,朋友等私人关系,应该尽早联系。如果没有 可以联系自己要去的实验室的中国同学,大家以后是师兄弟姐妹,他们会热情帮助的。如果自己没有定实 验室,可以寻求大学或研究生校友(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如果你还是没有以上关系,可以联系该大学的留美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 Association)。你可以在该学校的主页上找到关于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信息。芝加哥有CSSA组织的所有大学的网址都可以在CSSA联合总会的主页上查到: 。
寻找住处或临时住处
由于开学伊始,新生较多,应尽量通过自己的途径提前联系住处或临时住处。如果你有亲戚或朋友在这里,可让他们帮你找到临时住处。你也可以请在该校的校友或将要去的实验室的中国留学生,教授帮忙。如果这一切努力都失败了,则可与该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联系。
所带物品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多带有用,质量好且便宜的,名牌倒不必(时异地迁,名牌习俗价易缩水)。在这里在再补充一些在芝加哥生活的感受。
厨具
炒锅最好是带平底的,否则在美国的煤气或电炉灶上不好放,质量最好高一些,否则以后每次你做饭时都会感到苦恼。如果你喜欢吃炖肉、炖排骨,高压锅也是比较实用的厨具。瓷盘、瓷碗、瓷杯子在 Walmart(国内译作沃尔玛)8-20美元就可以买到一套 (4大碟子,4饭碗,2杯子等共十好几件),微波炉用具也不贵,感觉质量比国内的好很多。经济宽裕一些的同学就不必千里迢迢将它们搬运到美国,且USA民用电压为110V。
床上用品
被子这东西带起来很占地方,再如刚来时是夏天,一时半会儿用不上,可以考虑在这里购买。这里很厚的双人被有$40-$200多的。若真想从国内带被过来,可考虑带一床较轻的鸭绒被。建议带一床单和浴巾 以备案临时急用。
生活用品
刚到时要用的牙刷、牙膏、毛巾、香皂、洗发水等必需品,带够一个月的量即可。电器应考虑是110V和220V兼容的,或者是用电池的。
四季的衣物
芝加哥的冬天较冷,所以,最好带一件较厚,保暖的羽绒服。这里风很大,有风城之称(Windy City),尤其冬天寒风刺骨,所以羽绒服最好有帽子,比较长,最好能遮住膝盖。从国内带的皮夹克绝对是价廉物美,也非常实用。薄毛裤(或护膝)可以带一条,两三件毛衣也有用。秋衣、秋裤、内衣内裤、T恤、衬衣倒是多多益善,大家经常两个多星期才去洗衣房洗一次衣物。喜爱运动的同学别忘了带长短运动套装,长的最好能防水,冬天滑雪时还可以穿。这里春秋季时间很短,所以春秋装可以适当少带。这里雨水充沛,一把折叠雨伞是很必要。总之,衣物应该是最值得从国内带的东西,不过冬天的大靴子,这里倒是又便宜又好。衣服不要太紧身,除非你能保证自己在这里不发胖,而且这儿洗完后还要烘乾,如果国内的衣服没有高温处理过,很可能缩水。
教科书
大学里的教材很贵,绝大多数教材都是$50至100 (当然网上可以买到便宜一些的) 。本专业的经典教材的影印版最好能带一些,博士生考资格考试也用的着。如果能事先打听好哪些教材可能用到,那是最好,但不同教授所选择教材也是不同的。总之你觉得会有用的影印书或中文书都可以带来。书可以考虑事先邮寄过来。字典带一本,Webster Dictionary 要$20。
中文书籍,音乐磁带及CD
根据个人喜好。磁带倒是以后有车了,车上听的多一些,CD可以多带一点,VCD/DVD越多越好。
药品
经常头疼脑热的同学可以多带一些消炎药,小心不够吃。本文建议大家有病去医院。如果自己诊断,治疗所产生的后果,作者不负任何责任。
钱
带多少钱做为初始花销比较合适?如果你有全奖,奖学金一般会在一个月后 (约10月初)发给你,所以来时至少应带第一个月的生活费,大约$500 (含需购置的床,桌椅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房租费用。另外,在这里住房一般要预付一个月或一个半月的押金,以及这一学期的杂费 (如UC 的医疗费$300, UIC 的杂费$500多) 。所以带$2000-$3000左右做为初始花销较合适。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同学可以多带一些钱,少带一些笨重的东西。应带$1,$5,$10面值小票值$60左右,以备打电话或乘车之用。
其它
尽量带一副备用眼镜。现配需$200。配一副适合你近视度数的墨镜也是非常有用,此间环保做的好,空气很乾净,天一晴,阳光就很刺眼,以后开车更是用的到。钢笔鲜有用处,墨水贵且难买。一次性圆珠笔这里自己买也非常便宜。可以带支签字笔。这里一般文具不是很便宜。
在美第一周
在机场如何和芝加哥的朋友联系,向国内报平安?
你可以事先让你在这里的联系人替你在这里买一张电话卡。只要知道你的电话卡的1-800电话号码,以及你的PIN号码,你就可以用任何一部在美国的公用电话打1-800免费电话了。你可以用上述方法打回中国,(这种电话卡从美国打往中国约$0.12每分钟) ,也可以在美国转机时与机场接你的人保持联系(美国国内长途约$0.05每分钟) 。公用电话本身不收钱 (旧金山机场的公共电话会要求你先投币,打完后再退给你) ,但提供电话卡的公司通常在你每次拨通时从你的卡内扣除一部份钱约$0.2-$0.75不等作为所谓接通费 (connection fee)。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直接在公用电话处投币打长途,只是比较贵。
如何从机场去学校?
如果有人在机场接你,应提前联系好时间、地点, 务必将你航班的所有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接你的人,尤其是航班号 (flight code) 以及到达机场 (arrival airport)。转机时最好能够保持联系。如果事先没有联系接机,自己从机场去学校,你可以坐出租车。到Downtown的车费一般为$40左右,美国的出租车司机好像不太会带着你到处转,宰你。如果你的行李不多,可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