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移民服务首页 >> 移民美国 >> 美国移民生活普通标题(二级菜单移民生活) >> 亲人为何都变得“绝情”

亲人为何都变得“绝情”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3

在中国的侨乡,历来存在着一个俗称“撕信角”的群体,他们主要靠侨汇为活。在过去,年青的叫“二世祖”,他们终日游手好闲,上茶楼,逛妓院,打排球,出手豪爽,全不理会他们所花的“花旗纸”,怎样浸染着金山客的血汗,他们的老子在彼岸的杂碎馆、衣裳馆和农场,怎样累死累活,受尽欺凌。二次大战后数十年间,亲属在美国的侨眷,一直无法获得移民签证。这些人提着菜篮子赶集时,身上光鲜的“的确凉”,引来艳羡的目光,这些步履多少透出骄矜的“有钱人”,一边向往着那个不可知的金元帝国,一边心安理得地享用着侨批局定期送来的外汇。到了改革开放年代,门户打开,他们陆陆续续迁居新大陆。

新的绿卡族“上埠”之后,一般是在亲属家呆一段时间,找到工作以后便搬出去。所租的住处自然愈便宜愈好。寒酸的,在唐人街上老旧客栈里的单间,一家子挤着,双层“洛架床”,加上煤油炉子,折叠式饭桌,食住就这般因陋就简地对付;好一点的,租上一个由车库改建而成的“姻亲公寓”,空气差点,有独立的厨房和卧室,好歹是一个完全的单位。他们的工作,多半在3个行业:建筑、饮食和车衣。工资菲薄,比起美国正宗的打工阶级来,待遇差得多。好在,如果不生病,温饱是不成问题的。

新移民立脚未稳,却面临一个难题:“奶”断了。他们移民前,在美国的亲人总会汇钱回去,使得他们在往往成为“负值”的“大寨式”工分外,获得充分的保障,可是,人一到美国,多年来义不容辞地慷慨资助他们的亲人竟然约齐了似地,翻脸不认人。抠得紧的老移民,老实不客气,追讨代垫的机票钱;亲姐妹,暂住那几个月,还算饭钱,算房租。新移民纳闷了,怎么变得这么快呀?亲情都喂狗了吗?

这里且引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位青年男子,由来美7年、刚刚入籍的姐姐申请,一家四口——两口子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从广东这乡下来到旧金山。男子是独苗儿,姐姐顾念劳碌一辈子的父亲临死时撂下的话:“阿X全靠你照看了。”姐姐几年来汇钱回家乡,弟弟娶媳妇,建房子,生儿育女,所有大事一手包办。弟弟一家移民后,姐姐把原先出租的楼下单位收回,供弟弟一家居住。不料弟弟定居以后,不去学英文,不去找工作,每天蹲在唐人街“花园角公园”打扑克,老姐开头是旁敲侧击,他当作耳边风,常常向老姐讨钱,好上茶楼。

老姐忍无可忍,向他摊牌,声言如果他不自食其力,就得迁出去。不料弟弟比老姐更加理直气壮,说:“你们给我们办的《生活保证书》怎么说的?别以为我不懂英文,它是白纸黑字说定,我全家来美后的生活,由你们完全负责,你和姐夫可是签了名字的!人到了,就耍赖?如果我们成为‘公众负担’,责任在你们。你要原先这么绝情,我就不来这他妈的美国了,在家里天天三茶两饭,嫌太自在呀?你骗我上了钩,就想鞋底抹油?我要到移民局去控告你欺骗美国政府,出具假证明,哼,只怕你和姐夫不坐牢也得交罚款。”

弟弟的歪理,把老姐气昏了,可是,哑巴亏不吃也得吃,到这田地,要怨只好怨自己把弟弟娇惯成二流子。姐姐不敢再说三道四,尽管她只是领取最低工资的车衣工,丈夫在一家俱乐部的餐厅当“收盘碗工”,收入也不高。弟弟抱怨没零用钱,就把姐姐当老板,他上街买菜,到学校去替姐姐接孩子,都按钟点计工资。

上述的故事虽然罕见,却也从侧面反映出新移民从家乡带来的通病:依赖性。老移民心甘情愿地当牛马还好,可是,他们在美国住久了,奉行的都是洋教条:独立。你来到这个“个人本位”的国度,必须为自己负责,为你的家庭负责。你人要还在故土,“老金山”实行的是中国式人情;你要人在美国,对不起,他们要拿美国人情来对付你了。

美国人情,直言之,是“没人情”:夫妻俩帐目分明,谁的工资支票进谁的银行户口,你交房租,我管吃饭,都在契约上列明;未成年儿女的零花钱,靠在家里洗碗、剪草乃至暑期在门外摆摊卖柠檬冰茶挣来。儿女满18岁,自己谋生活去,自己赚钱交学费;亲友一起下馆子,除非预先说定谁做东,自动来个AA制;你借了他的钱,期限和利息都是说定了的,到时务必兑现,你耍赖,他可不会在背后叽咕几回,向亲友说说你的坏话了事——去小额法庭控告你。

既如此,新移民一踏上这块崇尚独立个体、奋斗、冒险,也确实不断地把无数不名一文者制造成百万、亿万富翁的新大陆,就不要再指望谁怜悯你的一无所有,包括嘴巴没有英语,不要再靠暗示啊,诉苦啊,伸手啊,好敲上几顿饭、几套旧西装、几个月的房租。哪怕作为担保人的父母,家里的车库停着3辆“宝马”,加上一辆滑雪用的越野车,而你连自行车也是人家扔掉的破烂;哪怕比你移民早上10年的哥哥,已经有了一个衣厂、三栋房子,而你一家五口还在挤客栈的单房。你买房子,不要埋怨“谁也没帮过我”。

须知,这样的“愤愤不平”,除了使得你的血压升高外,一无用处。人家没有“拉你一把”的义务,你没有“共别人的产”的权利。老移民的好光景,你看了,与其眼红,不如视之为你自己的明天。老移民也是这样熬出来的,谁又有“贵人”提携呢?

新移民以“伸手”为表征的思维定势,一方面,是在乡间接受侨汇供养年深日久而形成,一方面是来自“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传统小农意识。如果不及早消解,吃亏的还是自己。唯有抱着“过河卒子”义无反顾的勇气,不假外援,从学习英语入手,尽可能接受好一点、多一点的教育,才能逐渐脱离困境。老移民的作为,你如果要计较的话,别算他们“帮了你多少”;恰恰相反,该纪念他们为你、为你全家移民所作的贡献。你到申请人的家去,与其死缠烂打,要他让你拿走旧的电冰箱,不如请他教教英语。


从积极的角度看,老一辈如果不这般“绝情”,新乡里不可能走出心理上的温室,直面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异国现实,尽快调整心态,适应社会,谋求发展。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