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澳大利亚的福利制度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6-02

  澳大利亚有几样东西是最好的。一是自然环境,包括赏心悦目的景观和污染较少的空气;一是自由轻松的气氛;再有就是优厚的社会福利待遇。澳洲的社会福利就像这里的阳光一样慷慨大方,普照着众生。而且,这阳光主要也是聚焦在那些赤膊赤足的穷人身上,人们没有把这个温暖浪费给有钱人,因为他们自然还有更奢侈的空调冷气可以享受。当然,晒太阳晒久了,人就容易昏昏欲睡;而在冷气的刺激之下,人们却是个个都在抖擞地忙碌着。不过,这是后话。

  政府津贴,涵盖人们的各种困难

  澳洲政府所运作的福利,多数都是以津贴的形式来发放。政府的津贴品种繁多,有家庭津贴、青年津贴、新开始津贴(失业者的福利)、生育津贴、免疫津贴、家长补助、子女补助、托儿津贴、住房补助、残疾儿童津贴、护理人补助、土著青年助学金、偏远地区儿童补助、健康护理卡、老年津贴、鳏寡津贴、残疾人津贴、老年优惠卡、老年健康卡、电话补助、退伍军人津贴、孤儿养育津贴、领津贴者的教育补助,等等。这样看,这些津贴虽然还没有详细到理发或买秋菜的程度,但是,基本上,各种困难的情况都已经能覆盖得到了。

  因为澳洲的家庭情况可能会很复杂,21岁以下领青年津贴的人,也许就会有了孩子,所以各种津贴之间,有的可以相互交叉,有的互不兼容,都有明细规定。津贴的数额也随着申请人的收入、资产、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力争作到让最困难的人拿到最多的钱。为了避免滥施恩惠,许多津贴的申请都需要做收入和资产的评估。

  比如,一个子女的家庭,如果全家年收入在66403元以下的,就可以领每两周23元的家庭津贴;收入在23550元以下的,可以领到全额,是每两周99元至128元(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在澳洲,有79%的家庭每两周给每个孩子领23元的家庭津贴。钱的数额不大,对于一般收入的家庭来说,也就算是政府的一点心意。但是,对于低微收入的家庭,这些钱却很可能让人们不至于去吸毒、犯罪或者自杀。

  在医疗方面,首先,所有的居民都享有医疗护理卡。凭着此卡,在公立的门诊、医院看病的医疗费(诊断和各种检查的费用)全免。比如说,做一次超声波或X光检查,你可能要在一张100多元的单据上签个字,而这笔钱就全由政府来支付了。人们认为,任何人都有权利免费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不过,药费通常都要自己来付。低收入者以及领某些津贴的人,都可以申请到健康护理卡。拿这个卡,每次买医生开的药,你只需付3块多钱(普通的处方药都是11元左右)。如果你在一年内的药费超过了166元,那么下一年的药费就全免。享受不到健康卡的人,基本上就是已经富裕到买得起健康保险的程度了。福利的重任,就托付给保险公司来承担了。

  在澳洲,老年人的日子都过得比较潇洒。这里的老人,很多都是自己顶门立户地独立生活,所以开销也并不小。一般情况下,政府的养老金能保证最基本的日常消费,但是,人们更多地还是依赖自己的退休金。澳洲人的工资大约有10%左右不发给本人,而是存起来,作为以后的退休金。这样,很多人在退休时都存有十几万或几十万的数额。所以,当看到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去老年俱乐部玩,你就知道他们不仅有这份本钱,而且也有这份心情。

  虽是典范,却很难效仿

  除了政府的津贴以外,社会上还有许多国营的或私营的各种福利机构,从方方面面来把这福利事业给补充圆满了。这些福利机构,有的是政府拨款,有的靠自己化缘。我就曾目睹悉尼的一家福利机构明确呼吁:要那些做儿童产品广告的厂商多多掏钱。理由是,那么多家长都在失业,你们怎么好意思这么死乞白赖地引诱人家的孩子来消费。要钱的结果不得而知,但福利人员的工作精神却可见一斑。

  现在,澳洲的福利制度已经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典范。但是,这一样东西却和产品、科技不同,很难能不伤筋骨地全盘端走。首先,你的硬件必须先配套了。澳洲的税务制度的完善和电脑网络的发达,是许多国家一时半会儿也配置不齐的。有时,当你去跟这些政府部门打交道时,可能人家都不问你尊姓大名,只要你报上一串数字,然后,你的财产、收入、家庭、工作等等情况就都会一目了然。这样,你跟政府隐瞒不了,政府对你也亏待不得。有了这样的硬件环境,这种福利制度才能保证不出偏差,正常运行。

  另外,澳洲的福利制度也是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一分一毫地积累起来的。所以,这个制度和它周围的社会天生就血脉相连,契合得严丝合缝,没有移植过来的那种排斥反应。在整个演化的过程中,从1809年,纽省成立第一家慈善机构,到1900年,纽省政府通过养老金法案,到1945年,在公立医院实行免费医疗……到今天,各届政府一直在给这种制度不断地添枝加叶、修修补补,使其日益完善起来。

  其实,对于政府来说,这福利制度和任何其他的制度、法规都一样,只不过是一种盈亏与否的经济学上的算计,和领导者个人的仁慈或吝啬并没有关系。在澳洲,因为政府的主要收入都是来自老百姓的税收,所以,政府的工作性质,也就相当于是广告代理、航运代理,或是婚介、房屋中介这一类行当,都属于空手套白狼的服务行业。百姓就是政府的客户,百姓的钱若是没给花好,那政府就有被炒掉的危险。

  具体地说,福利太多了,人们会觉得自己是在辛苦工作来养活一批懒汉;福利少了,穷人又会叫苦连天,社会安全秩序下降,看起来也显得太不景气。所以,这个制度就在这松紧之间、在复杂与简化之间循环地上升着。到现在,它不但是为澳洲度身订做的,而且已经就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别人如果也穿上这身皮,那一定就会很不合身。

  福利太多太好了,也需要改革

  其实,当别人还在拼命效仿时,澳洲自己倒是成天都在嚷着要改革。政客们都觉得这身行头简直陈腐落伍得要命,拖累得国家经济不能轻装前进。

  的确,即使是和西方国家相比,澳洲的福利制度也太过优厚。比如,在多数西方国家,只要最小的孩子满12岁,政府就不再发给家庭津贴。在澳洲,这个年龄限度则是16岁。福利给得太多,不但国家负担重,而且人民也容易安之若素、不思进取。总统霍华德就曾说:现在,一个低收入的人如果把他的失业救济金和其它的各种津贴全都加起来,那么,他重返工作岗位的动力就会很小。没有急迫到等米下锅的程度,人们就总是难以急中生智。

  所以,福利虽好,但这种“救济金文化”却是十分要不得。曾有这样一件趣事:在征集澳洲的象征标志时,除了悉尼歌剧院、港湾大桥之外,还有人提出了一个恶作剧的方案--就是在福利机构里等候领救济金的那个队伍。假如你住在穷人区,当邮差的摩托车在门前停下又走开之后,同院里另外那几家平时默默无闻的小屋里,就会齐刷刷地钻出几位来,出来看信。而且,都并非老弱病残,全是青壮劳力,甚至是那种倘若在街上狭路相逢,都会让你心惊肉跳的模样。想到这些人都在这样地被人救济着,谁都会觉得这不是个事儿。

  在美国,失业救济金的数目是随着时间而递减的。意思是说,政府帮得了你一时,但帮不了你一世。而澳洲政府似乎就狠不下这个心,下不了这个手。澳洲的办法是,所有申请的人,必须参加“活动测?”,证明你在积极地找活儿,并愿意接受任何活儿。不久前,政府又推出了“为救济金而工作”或叫“相互义务”的计划。就是说,政府可能会派给领救济金的人一些工作来做,比如搞清洁、植树、刷墙之类的,给你提供一个增加工作经验、回报社会的机会。假如你不珍惜这个机会,那就别怪政府不救济你了。别忘了,政府总得跟人民有个交代。

  不过,据失业者们说,靠救济金的日子并不好过。不但生活依旧拮据,而且没有社会地位,缺乏自尊。生活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生气。但是,工作又实在是难找。所以,长远地看,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人民真正的福和利。

  变化的世界中,大家都在审时度势地修正着自己。因为走过的路不同,所以,这个福利制度也应该是没有模式,但求合适。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