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加成首页 >> 留学服务首页 >> 留学英国 >> 英国海外就业 >> 英国就业新政救不了失业

英国就业新政救不了失业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5-25

  经济衰退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巅峰,但失业率却在飙升。据英国政府的先期预算报告(Pre-Budget Report)预测,至2010年底,需领取救济金的失业人员将达到155万。照目前的情形,我们似乎可以提前一年半看到这样的情景了。

  迫于经济衰退,我们需要一次全新的、分两阶段的福利制度改革。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政府的新政(the Government’s New Deal)以及“工有其酬”(making work pay)的战略并没有让失业的人们重新上岗,即便是在经济高度繁荣的时候。政策不当的代价是昂贵的——自1997年以来,各种税收信贷计划和新政项目花掉了纳税人750亿英镑。

  新政的效果令人啼笑皆非。十年前,适龄的失业人员为570万,而该数值在十年内仅减少了40万。关于各项新政的记录是令人沮丧的,尤其是政府的“旗舰新政”——解决年轻人的失业问题。最初的几年,一半以上享受新政的年轻人拥有了一份可持续的工作(指有偿工作13周或更久的工作)。但是,在经济最繁荣的时候,这些人中的三分之二失业了,其中30%的人重新制定了计划。

  从“三无”人员(指不读书、不工作、也不接受培训的人)数字的上升就可以看出新政的失败。现在,在英国这样的“三无”人员有110万,比1997年工党执政时更多。

  我所在的伯肯黑德(Birkenhead,英格兰西北部一城市)选区,有许多年轻人非常渴望工作。但是另一些人却从不工作,他们对我说,既然他们每周可以领取至少100英镑(包括房屋津贴),那么薪水低于300英镑的工作他们是不会做的。当我告诉他们不会有雇主出这样的价钱雇用他们,因为他们几乎不会读写,他们却叫我要么接受这样的现实,要么就别管。

  这太可怕了,如果他们相信靠津贴就可以生活,我们就相当于放弃了一代人。我曾经采访过一些失业但极其渴望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对于新政的蔑视让我非常惊讶。也难怪,它不能帮助人们找到工作,也不教授他们所需的技能,只是给了许多人浪费时间的借口。

  领取六个月的津贴后,所有25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必须按照新政登记。首先,他们必须有所妥协。比如花长达4个月的时间为踏入社会做准备。如果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必须在以下四个选择中选定一个:就业、成为环保工作队的一员、义务安置或全职培训。

  我所接触过的所有新政覆盖的人员,由于缺少选择,都不得不接受培训。无论合适与否,唯一的培训就是计算机技术。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这些培训看来像个笑话。

  对于不良行为的惩处明显缺失。当然,培训者采取强硬态度可不会受到奖励,如果将顽抗的受训者送回求职中心,他们就会失去学费收入。政府想要实施的最关键的改变,是根据结果来支付学费。但由于新政项目在经济繁荣的年头也没取得什么成效,培训者自然会坚决反对这样的改变。随着失业率的上升,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按照老方法支付学费。

  那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废除照顾年轻人的政策,将钱用在可以真正帮助就业的绿色社区项目。

  这些当地项目可以为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提供培训服务。它相当简单:学习怎样成为公园管理员,或者怎样帮助领养老金者的屋顶隔热。还应该教授一些新的技能:如获得为企业安装全新高效的中央供暖系统的资格。根据这些绿色项目,接受培训的时候,这些人相当于全职工作者,可以领取最低工资。

  政府必须接受的最大的教训是这些项目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在本地展开。然而,就像那些心怀不满的新政覆盖者所描述的那样,政府还在同大型企业草拟特大的合同。其实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当地的企业量体裁衣地提供岗位,然而这些都被超大合同取代了。我们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项目。

  新战略的第二部分必须针对那些正在加入失业大军的人员。许多人也许是生平第一次到求职中心登记,几十年来,他们为国民保险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每周仅有60.50英镑的收入,但那些从未参加工作的人却可以领到同等的津贴,这对于就业环境是不利的。

  求职者的津贴应该根据其参加工作的时间分为不同等级。比如对于那些为国民保险制度做贡献达10年之久的人,可以将津贴翻倍,达到121英镑,那些有15年工作经历的人可以继续增加至181.5英镑。工作好比DNA的一部分,这些人不会因为享受到了更大幅度的津贴,而不愿尽快重返岗位。

  不过,帮助这些人还有其他的方法。去年,12万技术娴熟的外国人到英国就业,占据了那些并未在第一时间向当地人公开的岗位。雇主应当在求职及福利津贴中心(Jobcentre Plus)登记所有空缺的技术性岗位。这样,只有当企业无法在本地找到合适的员工时,才开始考虑非英国员工。政府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样的倡议,否则,失业问题将是老一代和新一代人的大麻烦。

  来源: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