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9-03-06
十年前,“海归”是非常令人艳羡的群体,是就业市场中企业争相追捧的“金领”人才,月薪动辄上万;五年前,部分“海归”变成“海待”,蜂拥的留学潮使他们与本土人才相比,逐渐丧失头顶的光环;而今,金融危机来袭,不少“海归”面对海外恶劣的就业环境,开始选择回国寻找工作。今日的“海归”将“职 ”归何处?
招聘回归理性
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有近50万中国人留学海外,学成归国的人数占三分之一左右,并且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与数年前“一张洋文凭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情况相比,如今多数“海归”在招聘会现场已经没有明显优势。雇佣成本高、不了解国内形势、容易眼高手低,这些理由让有些企业将他们拒之门外。
小吴今年夏天即将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律系毕业,如今在一家中国企业的英国市场部担任法务助理。她坦言,当初从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时,抱着深造的念头选择了留学,想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积淀更深厚的基础。“没料到竟然遭遇金融危机!”虽然她在公司实习期间表现很不错,但英国的经济形势却对海外留学生毕业求职较为不利。“毕业后如果不能留在英国工作,我自然还是会回上海找工作!”如今,专攻国际法的她已经在广泛搜集国内企业的招聘信息,为求职做好两手准备。
但是,国内企业聘用“海归”的态度却显得较为谨慎。某著名国企的人力资源经理陈先生将“海归”形容为“空降兵”,两年前一次招聘应届“海归”的经历,让他对这个群体有些“感冒”。“他们开出了很高的期望薪水,但却不是很了解国企的运作情况。”陈先生表示,如果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角度考虑,本土人才比大多数“海归”更符合自己企业的招聘要求,因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海归”适应国内人才市场的这个过程,似乎成为不少企业婉拒人才的重要原因。本市一家人才服务公司经理也表示,如今无论国企还是外企都已经在用人观念上产生变化。出于节约开支、注重效率的考虑,很多进军中国的知名外企也加快了人才本地化的进程。只有在海外有5年或者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回国找到比较理想的职位。对那些毫无工作经验或只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海归”来说,与迅速成长的本土人才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应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雇主们日渐挑剔的目光,“海归派”如果不重新估计自己的价值,给自己在市场中找一个合适的定位,就有可能会在竞争中遭遇失败。
政策环境优越
2月中旬召开的2009年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上海促进就业、优化人才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从政策角度对海外人才实施引智工程,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据悉,2008年27家在沪金融机构先行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紧缺金融人才的“海外招聘团”,共招聘岗位170多个,取得一定成效。因此依托国家启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上海2008-2010年引进海外智力行动计划》将全面推进,同时启动的还有“3100工程”,即用 3年左右的时间,从海外引进约100名各领域领军人才。其中,相关政策将支持在欧洲增设的海外联络处,拓展海外工作网络,加大海外人才跟踪和服务力度。此外,也将以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结合实施“上海浦江人才计划”,推进“归谷工程”,启动1至2个创业示范点建设。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鲍淡如表示,上海正在加快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四个中心” 建设,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助力。如果能把海外高端人才掌握的知识、甚至是失败的教训带过来,对于上海的发展将非常有益,而“引进一人,未来有可能培育出一个部门,从而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政策环境的优越无疑为高端“海归”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回家求职”的理由。
找准求职定位
与“海归”中的中高端人才相比,初出茅庐的“海归”新鲜人境遇多少有些尴尬。
某网站日前针对海归最新就业形势的调查分析,其实目前“海归”回国就业机会并不少,但就业路上最大障碍来源于他们自己——对月薪的高期望值和对就业城市、企业的挑剔。调查显示,有四成以上的“海归”表示,他们在国内求职的期望月薪至少10000元,超过20%的“海归”期望在国内的月薪不低于 6000-8000元,只有2%主动表示,如果实在没有退路,可以勉强接受月薪4000元以下的职位。此外,有近90%的出国留学人员表示希望毕业后回国工作,但理想的就业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从就业职位来看,几乎所有的“海归”都希望在公司中处于中高层职位。
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的Fiona表示,父母为自己出国留学花尽了积蓄,如果不能在五年内赚回一百万,总觉得留学有点对不起他们。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海归”月薪三千元左右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新鲜人来说,找到高薪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他们更需要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一方面,目前这一群体逐年膨大、国内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加上部分海外学历含金量的降低等因素,都造成了“海归”就业发生转型的局面。另一方面,留学归国者除了具备国际化学习背景,还要兼具海外工作经历,才能为求职或创业增加砝码。
“海归”在吸收外来文化一段时间后,回归本土往往会出现对本国文化的不适应,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不容易沟通、没耐心等。专家表示,如果“海归” 能够及时调整求职心态,尽量获取海外有价值的实习甚至工作经历,踏踏实实做事,他们的“双文化”背景对职业整体规划还是很有益处的。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