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移民与当地社会

http://www.canachieve.com.cn 发布日期:2008-07-23

  在世界各地的移民历史里,新移民与当地人民之间都需要一段不短的磨合期,才能达到共同生活的和谐。
  今天世界各地有1亿9100万移民,其中四分之一在欧洲和北美。其他四分之三移民就散布于世界上的28个国家。
  联合国人口专家指出,2010至2030年之间,各地的移民潮将可能成为所有出生率低的国家人口成长的主力。参与联合国人口调查报告的聚斯穆特女士更强调,除在出生率低落问题上有增益外,接受移民的社会在其他方面也需要移民的帮助。
  出于经济原因,新移民与当地人都会彼此需要对方,例如在生活革新及创意开发方面等等。
  移民来到新社会,在掀开一番新生活的同时,其所得承受的风险以及这种心情所造成的忐忑,恐怕是许多当地人难以理解及体会到的。
  早前时,有些新加坡人对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存着偏见,所幸近年双方接触渐多,那种不明就里或倾向于情绪化的误会也都减了不少。
  不过,某种难以言喻的隔阂似乎依然存在。
  尤其在生活接触上,双方总有些生活价值观始终格格不入。或许在这些价值障碍上,大家真需要试试置换角色,以身处地替对方想想,或可达致更进一步理解。
  现在的移民与百年前不同
  百年前的中国南方沿海移民,是带着中国传统思想到新加坡来,一是他们移民目的单纯得多,二是其思想价值与当时当地的人民差异也不大。
  但现在的中国移民是来自一个经济已飞腾起来的新中国,且各省人都有。尤其来自北方大城市的,眼界开阔过,理想也扩展过,当他们发现拥有七成多华人的新加坡社会在许多方面其实与他们所设想有着颇大差距时,在适应一个新社会模式的同时不免心里也存有各种不同落差。
  新加坡生活是注重整体安定的。但对于部分新移民来说,或许这种安定在相对上欠缺了纽约、伦敦、东京、香港那种更能容许个人梦想传奇的几率。
  在这里,安分守己就已经是平稳。除了个别案例,追求个人特殊高度在新加坡相对上倒是机会较少的。加上新加坡种种环境因素也规范了并限制了社会生活模式,对一些抱着以开拓个人传奇前景为前提的移民来说,或偶尔会有“潜龙在渊”的心情。
  听很多人说中国移民“无孔不入”,行行业业都遇到他们也靠过来排队。
  但并不只是中国移民肯拼。笔者相信世上所有移民都肯拼。而且总是拼得比当地人更要卖力。很大程度上,这就是由风险、危机感及不安所驱动的,却在当地人眼中,这种“热衷”有时会误读成“威胁”。
  有人说民众俱乐部只要开个什么班就会有很多陪读妈妈来报名,但争取学习没错啊。陪读妈妈学习后有些还会尽其所能去学以致用,当然这也没错。但这股锲而不舍的热情若过于外化在生活上,或就就会让一些当地人感到敏感而甚至不舒服。
  其实需要的就是理解,在冷静看待下,这才是一种良性刺激。多少移民城市就因移民的热情与冲劲而刺激了整体经济增长。
  接纳新移民我们也缺乏经验
  若说文化差异,中国新移民与新加坡华人的文化差异不在于那大部分同源共享的传统上,而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痕迹,及近年中国经济开放的“某些特色”,已影响着不少新移民思维。
  这或许就是时代与社会背景所造成的观念性分歧,也因此无论办事或生活,有时双方就会南辕北辙,觉得方式不同,价值不同,就是无法在共识这块接得上。
  值得注意是,除20世纪初曾有中国沿海大量移民,新加坡却是近年才稍微开放移民条例。也就是说,在接受新移民融入社会及融入生活这点上,我们这一代人并没太多经验。
  然而像纽约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很早就见识过移民融入社会后的种种境况,正面的,负面的,但同时也就更懂得如何去适应移民所带来的冲击。
  当地眼界是需要调整的,社会要有新元素融入,才会激发出新的人文基因。这些新元素的刺激纵然在短期内尚无明朗分晓,但凡事皆有两面,社会收到刺激,其实本身也会做出适当调整。
  假如只看到新移民的各种表象就妄下定论,那并不能使理解距离变得更为理智。要进步,就先要和谐,而冷漠其实就是失败的开始。冷漠导致各方自我防守,并不利于相互切磋与学习。
  人际接触,真诚为上。只有大家都能摆正这样的心态,卸下所有片面偏见,并回到以人性为本的思维上去,以平常心进行接触,那么,双方才能腾出一个判断公正及真诚容纳的空间来。



  来源:联合早报

有问必答